臺海戰爭絕無援烏模式
臺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與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等單位所舉辦「臺海防衛兵推」舉行結果記者會,日本海上自衛隊前幕僚長武居智久(左起)、美軍太平洋前總司令布萊爾、TSEF董事長黃煌雄出席記者會。記者曾原信/攝影
臺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與安全中心舉辦的兩天「臺海防衛兵推」昨天結束,模擬假設二○三○年中共侵臺可能出現的場景,多名美日臺退役高階將領參加推演、提出建言,重點在「務實」兩字。
兵棋推演以預先推估戰爭局勢發展爲目的,至少需兩方軍事模擬扮演者,雙方在不知對方的部署和戰略下,從一種假想的戰場情勢開局,最後推演出勝敗結局。
兵棋推演首重「想定」設計,必須務實面對雙方軍力現況,切忌自以爲是或爲特定政治目的設計,須依據敵我雙方真實戰力作綜合評估。
「想定」最重要的是設計「假定事項」,有兩個前提:必須符合「有可能發展成爲事實」,亦即合情合理,及「計劃做爲所必須」等兩項原則。所謂「事實」係指當前已獲確認之現行狀況,包含敵軍、我軍及作戰環境等三大項。
主辦方說,這次兵推着重解放軍對臺可能採取的行動,目的不在預測兩岸開戰誰贏誰輸,而是檢驗目前國軍的戰略設計、建軍規畫和作戰概念,有何需精進調整之處。兵推「不預設立場、不美化結果」,力求忠實反映國軍現階段與未來戰力狀況,以及面對中共軍事壓力時的作戰挑戰。演習設計四階段:一階段「威懾」;二階段「脅迫」;三階段「懲罰」發動攻擊;目的無法達到就進入最後的「佔領」。
媒體報導,這次兵推第一天原訂完成共軍奪取東沙,並以長程火力與駭客攻擊我方交通、能源、通訊等設施;「臺灣組」堅持絕不開第一槍,到第三階段仍未實施還擊。「中共組」第一階段招式是,公務艦船侵入十二浬領海;第二階段派出三個航艦戰鬥羣,分別在南海與第一、二島鏈間舉行演習,同時海警實施攔檢,強迫載運天然氣或美國輸臺軍備的輪船駛向大陸。第三階段首先奪取東沙,並宣告除與北京協調獲准的撤僑行爲,船隻不得進入臺灣港口;遠程火力攻擊能源、觀通設施,搭配網路攻擊金融、電信,並偷襲擊沉我方兩艘軍艦,臺灣的對外機票暴漲卅倍以上。
這個設計帶來幾個須克服的情境:一、撤僑港口需北京同意?二、各國撤僑行動臨時提出困難重重,若過早提出撤僑安全航道,勢必影響民心士氣;且想定中設計了「臺灣的對外機票暴漲卅倍以上」的狀況。三、「遠程火力攻擊能源、觀通設施,搭配網路攻擊金融、電信設施」,這幾個情境多數非國軍作戰範圍,且國軍應對能力相對不足,惟這些議題必須尋求解決,否則後續戰事無法繼續。
參考美國過去兵推的結論,華府智庫CSIS的臺海戰爭兵推顯示,共軍若二○二六年犯臺雖難以成功,且其現代化的海軍將全軍覆沒,但美日臺也是慘勝,且重創美國全球地位。美軍在三週的作戰陣亡約三千二百人,相當於伊拉克及阿富汗作戰廿年的一半;儘管共軍會以失敗告終,但臺灣在戰後同樣景況駭人,是一個沒有電力與基本民生運轉的島嶼。
臺海戰爭絕無「烏克蘭模式」的空間,屆時美國與西方盟國無法複製俄國入侵後,仍能細水長流般援助烏克蘭的模式。一旦臺海開戰,就不可能把部隊或援助投送到臺灣,所有準備都得在戰前到位。
兵推結果不是追求戰爭勝負,是廟算之後能否承受戰爭後果、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只要民進黨放棄臺獨黨綱,兩岸追求和平發展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