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總理貝東塔遭解職
泰國憲法法庭以違反道德規範爲由,將總理貝東塔解職。(歐新社)
泰國憲法法庭以違規道德規範爲由,將總理貝東塔解職,使泰國將在兩年內第三度尋找新領導人,政治危機更形加深。
由九人組成的泰國憲法法庭29日以六票對三票判定,貝東塔在6月就邊境爭議與柬埔寨前總理洪森通話時,違反憲法的倫理規範。外泄通話內容顯示,她的發言優先考量個人政治利益,有損總理職位操守與國家尊嚴。法院判定她必須下臺,且不得上訴。
39歲的貝東塔是欽那瓦家族第三位未能做滿任期的領袖,最新進展也動搖她父親塔信與政敵達成的妥協。這項妥協方案使流亡海外15年的塔信得以返國,並促成由欽那瓦家族支持的爲泰黨與保守派合作組閣。
判決公佈後,泰國基準股指收跌1.1%,泰銖兌美元貶值0.2%。這起案件源自一羣參議員的請願,指控她在通話中違反倫理規範。洪森與塔信交情密切,洪森後來公開通話錄音,內容顯示貝東塔稱他爲「叔叔」,並批評泰國軍方。法院強調,貝東塔還曾表示願意滿足洪森的「任何要求」。
這番言辭引發輿論與保守派政客強烈反彈,批評她向外國領袖低頭、損害國家利益,並引爆街頭抗議要求下臺。貝東塔曾道歉,稱通話是在她不知情下遭錄音,但否認不當行爲,強調目的是緩和緊張。她自7月1日起已遭法院停職。
烏汶叻差他尼大學政治學者提提蓬指出,貝東塔下臺象徵欽那瓦家族影響力正加速衰退,政治動盪加劇,一切再度陷入不確定。
依泰國憲法,新總理須經國會表決選出。爲泰黨可能推舉唯一具資格的人選柴卡森.尼提西里;而反對黨泰自豪黨領袖阿努廷也被視爲有力挑戰者,他可能與爲泰黨合作,或在人民黨幫助下,組建與爲泰黨敵對的新聯盟。
泰國工商團體警告,持續的政治動盪將加深泰國這個規模達5,500億美元經濟體的風險,削弱內外資投資信心。
若新政府遲遲無法成立,恐拖累預算支出、美國貿易談判與柬埔寨邊境問題相關進程。今年來,外資已淨賣出泰股23億美元,顯示政局不穩使經濟前景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