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慘遭血洗、大盤失守...避險資金湧入美債、黃金ETF:先風控再求績效
股市示意圖。曾原信/攝影
全球市場等待川普的關稅政策終於出臺,結果對等關稅沒等到,反而等來了對等貿易逆差關稅,伊森也親眼見證臺、美股在45秒內跳水千點的行情,只能說活久見,活久見,道瓊、標普、納斯達克、費半、羅素2000指數皆大幅下跌,其中納指、羅素進入技術性熊市,費半更從去年高點大跌超過40%。
然而究竟到底怎麼了?全球這場風暴是如何醞釀的?他背後牽涉到的難題會是什麼?投資人可以怎麼做?伊森想跟大家分享看法與觀點。
多頭派對已被川普打破
美國經濟過去兩年很強勁,主要原因是大量財政赤字(政府大幅借錢支出),再加上央行透過ONRRP(逆回購)給市場大量流動性。
現在問題來了,財政赤字要削減(馬斯克帶頭主張的)、ONRRP已經用光,經濟增長的動能明顯被削弱了。
動能削弱 ≠ 必然衰退,但很容易讓市場擔憂衰退,這種預期會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形成「預期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
而最驚人的是,上圖是彭博製作的預估圖,可以看到川普這種做法使美國平均關稅直接跳升到35%,創下百年來最高紀錄。
全球供應鏈遭受衝擊 臺廠受影響深
川普的言行與決斷很可能會影響全球經濟走向,而臺灣也同樣不能置身事外,許多產業都受到川普關稅大棒的波及。
然而,不同產業受到的衝擊程度不一:半導體、藥品、部分汽車零組件、鋼鋁等產業暫時豁免,但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筆電、手機、網通設備、成衣與製鞋等,關稅負擔可能大幅提升。
這些關稅如果由廠商自行吸收,會大幅擠壓獲利;若轉嫁給下游客戶或終端消費者,則產品售價將上漲,連帶可能影響需求和銷量。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關稅戰的路徑基本歸納成幾點:
1. 對供應鏈的衝擊機制
消費性電子衝擊最大:手機、筆電等產品多在中國與東南亞生產並出口美國,美國市場也是蘋果(iPhone、MacBook、Apple Watch 等)及 PC 市場重要消費區,一旦關稅提升,勢必要考慮調整生產基地或漲價。
伺服器雖有部分移轉,但仍有成本考量:伺服器因需求相對剛性,不少組裝廠在墨西哥或美國已有產線,也可能透過符合 USMCA(美墨加協定)規範來降低關稅。然而零組件來自亞洲國家者仍會被課稅,後續如何分攤給最終客戶或自行吸收,也是關鍵。
成衣與鞋類:越南、印尼等傳統生產重鎮被課徵高關稅(越南 46%、印尼 32% 等),短期內難以找到更低稅率的替代生產國,恐使品牌商漲價或與供應商協商分攤關稅成本,消費需求可能因漲價而下降。
2. 通膨與需求下修的風險
如果關稅導致產品售價提高,可能刺激通膨,進一步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企業利潤被壓縮的同時,也可能選擇調降產量或投資規模。
若各國之後祭出更多報復性關稅,將造成更大範圍的貿易摩擦與價格波動。
關鍵影響產業整理
1. 手機與筆電(消費性電子)
以蘋果爲例,大部分 iPhone、MacBook 等產品產線位於中國或越南;現在越南被課徵 46% 關稅,若要維持在當地生產,勢必面臨高昂稅負。
代工廠可能將伺服器或部分組裝移至墨西哥或美國本土,但手機、筆電、穿戴式裝置的勞動密集度較高、利潤空間有限,轉移產線並不容易,短期可能透過終端漲價。
2. 伺服器
墨西哥生產由於受 USMCA 保護,從墨西哥出口至美國可維持關稅豁免,成爲目前避稅方法之一。
零組件若源自中國、臺灣、越南等仍會被加徵額外關稅,最後可能由代工廠與美系客戶協調分擔。
伺服器需求相對剛性(雲端、AI 等成長動能在),影響相對消費性產品略小。
3. 網通設備
關稅幅度依生產地不同,越南46%、菲律賓17%、臺灣32% 等,對於在越南生產的網通廠商而言,若輸往美國就會大幅增加成本;少部分業者在墨西哥設廠則可暫時減輕關稅衝擊。
4. 成衣與製鞋
臺灣大多數服飾與鞋款生產重鎮在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被課的稅率相對偏高,品牌商短期內難以找到其他更便宜的生產據點。
最可能的路徑是對終端售價漲價,並與代工廠協商吸收部分成本。若售價提升5~10%,消費者需求可能下滑超過 10%,廠商訂單量也有減少風險。
簡單來說,這次美國大幅提高關稅的動作,顯示其貿易保護與製造業迴流的意圖仍舊強烈。
對臺灣各行各業來說,因生產基地多位於中國及東南亞,被課徵的關稅幅度確實高於市場先前預期,短期勢必帶來利潤壓縮或終端價格上漲的風險。
未來企業能否藉由重新佈局產線、與客戶溝通分擔關稅,以及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來化解衝擊,將是觀察重點。
投資人應持續追蹤各企業的調整速度與最終市場消費變化,以便在產業洗牌中找到相對具彈性的機會。
美債、黃金 成爲最佳避風港
那看到這裡,伊森還是要嚴重聲明,我們不是在暗示未來全球經濟一定會走向大蕭條的路線,這點要請讀者不要緊張,而是希望我們瞭解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是押韻的狀況,是希望能有效應對未來,提前做好準備。
硬着陸的特徵可以從債市看到訊號,尤其是CCC(垃圾債),從上圖可以看到歷史上幾次崩跌時間如2008年、2016年與2020年時,垃圾債的利差超過10%就是硬着陸的訊號,目前我們開始看到該數字往上竄,來到9.8%左右,似乎已經相當逼近。
在不確定性高的環境中,建議適當保守資產配置,可以先分成短期與長期觀察。
短期觀察:
長期觀察:
而美國公債是由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爲擔保對象,幾乎可視爲無風險資產的存在,更是全球資金配置固定收益資產的基本標配,也是經濟衰退的重要避險工具,當然除此之外投資人也可以利用黃金ETF進行避險,抵禦衰退。
想知道更多產業與經濟趨勢?歡迎訂閱伊森的頻道:投資伊森
◎已獲得投資伊森授權,嚴禁抄襲,違者必定追究。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