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毀損光電板 經濟部將與內政部檢討模組強度測試

颱風丹娜絲侵襲造成嘉南部分地區光電板毀損,引起社會關注環境問題。工研院表示,光電板沒有毒,經過測試,光電板也不會溶出有毒物質,也已建立回收監督機制。經濟部表示,未來會與內政部檢討模組強度等測試標準,將極端氣候納入考量。

颱風丹娜絲過境,造成南部地區嚴重災情,其中包含太陽光電設施受損,估算總數約14.5萬片,後續如何處理引發關注。

工研院綠能所長劉志文指出,光電板是穩定的固體,不會漏液,組成包含玻璃、鋁框、矽晶片、封裝塑膠及背板,全部都是穩定的固體材料,光電板出廠時要經過IEC國際標準測試,測試耐候性和抗紫外光等,皆符合國際標準。

劉志文表示,光電板除了組成穩定之外,業者也特別進行實測,將打破後的光電板泡在ph值6至8雨水當中,達1周,並沒有檢驗出鉛、銅和鋅等金屬,同時也符合環境部飲用水標準。

在光電板回收制度方面,劉志文表示,環境部已新增光電廢棄物代碼,表示光電板屬於非毒廢棄物,能源署也監督業者回收作業,確保符合作業規範。

媒體關切,光電設置抗風力標準只要求12到13級,經歷這次颱風之後是否提高光電抗風級數。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表示,光電板需要抗風壓,但不同地區規定有所差異,光電板設計也因地制宜,未來將與內政部檢討模組強度、抗風壓等測試標準,將極端氣候納入考量。

談及未來如何在地方推動再生能源,吳志偉表示,綠能爲世界趨勢,有助減碳和空污,政府會持續和外界溝通,經歷這次颱風之後,風力基本上沒問題,水上型光電則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像是結構改善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