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電遭批隱匿土地污染資料:自主調查非環評要求

臺電打算將基隆協和電廠轉型爲天然氣電廠,並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26日環境部通過了四接環評,歷時7年的四接爭議暫時告一段落。(圖/張志康攝)

臺電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歷經7年,期間有6次環評初審會議,終於在26日通過審查,不過民團提供臺電土地污染事證,要求臺電積極處理,並建議補正後通過,不過臺電表示,該資料並非環評要求,是臺電自主提前調查,願就各方關心的事項進行說明溝通,不會隱匿資訊。

臺電指出,在2019年進行環評調查階段,已依法查詢協和電廠廠區非屬土污場址,並依據範疇界定會議決議,已在指定區域完成了相關檢測作業,結果顯示檢測數據皆符合標準,無異常情況。

臺電強調,除了環評要求的調查之外,由於協和電廠未來燃油改爲燃氣,屆時需依照土污法第9條變更產業類別,並進行全廠土壤污染檢測,此與環評屬於不同的程序,爲提前掌握可能需整治的區位、範圍及土壤狀況,故臺電主動展開自主調查,進行兩次自主土污調查59點及103點,合計在149個測點採樣162次。

在162次採樣中,針對外界最關心的多氯聯苯(PCB),僅在一處一次檢測出含量,其他161次皆未檢出。該檢出點位於靠近海水廢水處理廠一帶,影響範圍主要集中於地表約1公尺深,評估受影響的土方量約爲150立方公尺,推測可能源自過去使用的老舊變壓器,其內部廢棄物滲入土壤。然而,由於年代久遠,故尚待進一步確定,但現階段僅此唯一一個測點發現多氯聯苯,並未有其他污染情況。

至於石油烴類(TPH)污染,該電廠長期使用重油,且燃油電廠燃燒後產生油灰,主要集中於油灰儲存區與機組處理區。檢測結果顯示,在162次採樣中,有4個點有超標,污染範圍亦主要位於地表層,影響土方約370立方公尺。綜合計算,多氯聯苯與TPH污染總計影響土方約520立方公尺,影響程度在可控的範圍之內。此外,臺電也依範疇界定檢測地下水,也未發現地下水受到污染。

臺電進一步補充,在大林電廠舊燃煤與燃油機組除役時,臺電曾處理約6000立方公尺的污染土壤,現階段檢測出的受影響土方量僅爲當時的約10分之1。程序上環評與土污整治分開處理,經驗顯示,臺電對土污整治是有經驗的,也知道相關法規之規定。

臺電強調,本次檢測結果並非大範圍污染,而是局部受影響,不管是環評檢測或是自主檢測結果,都已初步排除外來污染,因此在環評書件7.1.2.1節中,已載明未來規劃設計時會依據土污法程序辦理。臺電將依循土壤污染防治相關規範,在產業變更申請前完成先期的處理作業,也會確保所有污染土壤獲得妥善處置,絕無任何隱匿情況。

臺電再次強調,環評審查要求的各項資料,臺電均依法調查、如實提供,且臺電過去曾有處理大林電廠土污相關經驗,瞭解相關程序,《土污法》與《環評法》屬於不同法規,應依照規定平行辦理各項作業。作爲國營企業,臺電必定遵守法令,確保所有程序符合法規要求,絕不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