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長憂蹈日流浪醫師覆轍

社會熱門

衛福部長石崇良一上任就宣佈重啓公費生計劃,遭到醫界反對。臺大醫院院長餘忠仁直言,用公費生解決偏鄉醫療荒問題簡直「無解」,現行制度設計讓公費生留有後路,不少學生時間一到就「退費」從公費轉自費,等於設了一個「巧門」,形同變相增加醫師名額。

餘忠仁表示,臺灣30年後、2070年人口只剩1497萬人,現在的醫學生屆時都成了醫生,到時候會有多少醫生?有那麼多病人可以看嗎?當醫師太多,不符合人口比例時,恐出現日本的「流浪醫師」,也就是找不到病人。醫生一旦沒了病人,就有很多可能的做法,一定會出現「特殊醫療」來招攬病人,例如賣營養品、保健品等。

餘忠仁表示,臺灣面臨少子化,人口不斷減少,又同時面對高齡化,慢性病、複雜性病患變多,照護行爲改變,既然衛福部推動大家醫計劃的目標是「健康老化」,那麼應該是維持人口健康,也就不需要那麼多醫生。他強調,醫師人力規畫應根據國家人口分佈、演變及醫療需求來精算,不能單憑喊口號。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也批評,公費醫學生制度早已爲人詬病多年,超長綁約時限、嚴厲綁約懲罰、醫師對偏鄉醫療環境不滿,導致約滿後留任率低。衛福部對未來偏鄉醫事人力缺乏充分評估,並未徵詢專家意見就制定人口培育的百年大計,無疑是爲醫療環境埋下地雷。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直言,透過公費生名額特例增加,與行政院協商覈定的「每年1300名醫學生」背道而馳,衛福部出爾反爾,如同「關前門後再特開後門」,玩弄總容額管制。此外,增加培育公費醫師以解決重點科別人才短缺,根本是緣木求魚,提高待遇、增加給付纔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