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達電機器手臂為珊瑚幼苗換缸 培育更耐熱種珊瑚
臺達孕生珊瑚覆育計劃總顧問戴昌鳳(左起)、國立海生館館長溫志宏、臺達電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和執行長張楊幹,說明臺達電運用自家生產的機器人手臂,每隔二小時爲珊瑚幼苗在不同溫度的水域中進行換缸,以培育出更能對抗海洋升溫的耐熱種珊瑚。記者徐柏棻/攝影
爲了培養珊瑚面對氣候暖化時的韌性,臺達電目前正進行一項研究,運用自家生產的機器人手臂爲珊瑚幼苗在不同溫度的水域中進行定時換缸,藉此培育出能對抗海洋升溫的耐熱種珊瑚,這項獨步亞洲的研究,在去年德國漢諾威的工業展中吸引衆人目光。
臺達電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表示,2021年臺達電50週年慶的時候,臺達電決定爲環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因爲該公司有員工前一年在墾丁潛水時拍攝到海底珊瑚嚴重白化,此事引起董事會的重視,從此臺達電致力於珊瑚覆育。今明兩天,在屏東海生館舉行首屆臺達國際珊瑚研討會,邀請來自八國、十二個單位的珊瑚學者專家,發表珊瑚覆育研究報告。
「透過機器手臂,每兩小時幫珊瑚幼苗在分別爲攝氏33、35、37和39度的水缸中換缸,藉此培養珊瑚幼苗的耐熱韌性,以及珊瑚對海洋升溫的適應能力」,臺達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幹說,運用機械手臂可以節省人力,還能透過機械手臂上的鏡頭觀察珊瑚幼苗生長情形。這項計劃尚處於研究階段,成效仍待觀察。
臺達孕生珊瑚覆育計劃總顧問、臺大海洋所退休教授戴昌鳳表示,攝氏31度的海水已經算非常高溫,這項珊瑚幼苗的換缸研究,將水溫提到最高攝氏39度,目的在培育出更耐熱的珊瑚,或是培養珊瑚的韌性,如果研究成功,對珊瑚覆育將是一大新猷。
美國加州史克利普海洋研究所學者史都華在研討會中表示,珊瑚看似不動不語,但只要環境條件改善,跡近白化的珊瑚仍有可能逐步復甦,重現生機,只是珊瑚的變化十分細微,須以每10年爲一個觀察期。
戴昌鳳表示,由於核三廠排放放冷卻水、氣候暖化、違法炸魚、寒流來襲等原因,1986年起墾丁珊瑚逐漸白化,但最近幾年,珊瑚死亡率又逐漸降低到10%,顯示墾丁珊瑚愈來愈有韌性,如能用心覆育,可讓臺灣成爲珊瑚諾亞方舟。
郭珊珊表示,臺灣海域有558種珊瑚,臺達電希望能成功覆育其中的300種,這是高難度的挑戰,畢竟這需要極大的場地及經費,但臺達電認爲既然要做,就訂出宏大目標,專心去做。
臺達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幹,正在說明臺達電如何運用自家生產的機器人手臂,每隔二小時爲珊瑚幼苗在不同溫度的水域中進行換缸。記者徐柏棻/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