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84%白化危機!臺達電盼未來5年「保存300種珊瑚」
臺達孕生珊瑚覆育計劃總顧問戴昌鳳、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溫志宏、臺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臺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幹交流臺達協作型機器手臂協助耐熱珊瑚培育。圖/臺達提供
全球海洋熱浪持續衝擊,橫跨82國的珊瑚礁已有84%面臨白化危機。臺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21日直言,這是一場迫在眉睫的生態考驗,臺達自2023年投入覆育以來,已覆育超過1萬株珊瑚,更規劃在五年內保存太平洋一半以上、約300種的珊瑚物種。她強調,唯有串聯全球保育夥伴,才能在嚴峻挑戰下找出更多創新解方。
臺達電21日於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登場首屆「國際珊瑚覆育研討會」,正是臺達推動國際串聯的重要一步。這場爲期兩天的會議,邀集來自8國、14位學者,以及包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美國Mote海洋實驗室、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等12家頂尖保育機構,聚焦AI調查、大面積成像監測與數位孿生等新興技術,更首度展示協作型機器手臂輔助培育耐熱珊瑚的成果,讓「科技+保育」的結合從概念落實到實驗室。
郭珊珊指出,持續推動AI技術與生物多樣性量化的交流合作,是臺達的行動方向,此次國際研討會不僅是知識分享,更是開啓跨國合作的契機。
現場焦點之一是耐熱珊瑚實驗。臺達與海生館合作,已培育出能在攝氏37度高溫下仍維持50%光合作用效率的珊瑚,如今更導入自研協作型機器手臂,可24小時運作進行「跳缸增溫」實驗,快速篩選出具備耐熱基因的品系,突破傳統人工操作極限,大幅提升覆育效率與品質。
技術分享同樣精彩。美國莫特海洋實驗室博士斯帕達羅(Jason Spadaro)指出,AI已能協助判斷棲地覆蓋率,甚至決定是否適合移植;加州大學團隊亦展示大面積成像技術,透過3D模型建立數位孿生,提供科學家模擬與追蹤珊瑚生態的工具,此外,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首席科學家則以降低物種滅絕風險爲題,和與會者展開深度交流。
研討會現場同時播放8K紀錄片《種珊瑚的人》,以影像串連科研、志工與國際合作的故事,現場還有來自日本、印尼、澳洲、新加坡等地的研究機構與民間團體,與臺灣專家分享第一手經驗,理論與實務並重,呈現多元觀點。在當前氣候變遷下,海洋保育已不僅是環保議題,更與科技創新、產業永續緊密交織,臺灣企業將機械、AI與影像處理能力導入覆育場域,展現出跨界實踐力,爲面對生態危機注入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