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幣狂飆不止! 壽險業13兆不定時炸彈恐掀金融風暴

新臺幣兌美元匯率今(5日)又出現暴力走勢。(黃世麒攝)

新臺幣連續2個交易日兌美元暴力升值。英國《金融時報》等多家外媒指出,新臺幣這波史詩級的急遽飆升,主要源於臺灣壽險巨頭在恐慌中集體對衝美元部位所引發的連鎖反應。然而,對於壽險業而言,這場挑戰可能僅僅是個開端。壽險公司持有高達4600億美元(約新臺幣13.8兆元)的貨幣錯配,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正隨着美元的走貶而有引爆的可能。

據財經新聞網站「華爾街見聞」報導,這波匯率暴漲,表面上看似「繁花似錦」,例如在貿易談判進展樂觀的預期下,美國科技產業可能增加從臺灣進口的半導體數量,進而提升了對新臺幣的需求。但實際上,這或許是壽險公司因爲恐慌而大規模進行避險操作所引發的連鎖效應,一場潛藏已久的風暴可能正在悄悄逼近。

報導中指出,長久以來,臺灣壽險公司一直面臨着一個巨大的結構性配置問題。自2000年初期開始,臺灣因貿易順差累積了龐大的美元外匯,約佔臺灣GDP的 5%至7%,如何有效運用這些美元成爲一個重要的課題。與此同時,壽險公司又面臨國內債券資產不足的困境,使得業務規模難以持續擴張。在這樣的情況下,兩者找到了契合點,臺灣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爲全球固定收益市場中一個被低估的重要力量。

在高峰時期,壽險公司每年購買超過500億美元(約新臺幣1.5兆元)的美元資產。壽險業以新臺幣發行保單,再將這些資金投資於海外美元資產,從中獲取可觀的利潤。

然而,這種「依賴新臺幣融資但持有美元資產」的策略,產生了巨大的貨幣錯配風險。外匯錯配的程度超過其投資組合的40%,約爲4600億美元,光是這一項就臺灣GDP的60%以上。

報導中警告,這種錯配導致壽險業同時面臨三重風險:美元兌新臺幣貶值導致資產價值縮水、貨幣避險成本高昂吞噬利潤,以及美債殖利率走高造成的資本損失。一旦美元貶值或美國利率上升,可能導致整個產業出現鉅額虧損,甚至可能影響臺灣金融市場的穩定。

長期以來,央行透過提供外匯交易,來協助壽險公司對衝風險,維持了表面上的穩定。可是儘管臺灣的壽險公司有對衝貨幣風險,但並不徹底。

報導中最後示警,展望未來,如果美元持續走弱,而央行無法有效干預,國內壽險業可能被迫進一步大規模對衝其美元部位,從而引發新臺幣進一步升值的螺旋效應。這不僅會損害臺灣的出口競爭力,更可能導致壽險業面臨嚴重的償債能力危機。而隨着美元進入可能的長期貶值通道,這場金融風暴或許只是全球金融結構重塑的前奏。

不過央行總裁楊金龍今日在記者會中則透露,這兩天拋售的力道以出口商最爲劇烈,大出口商的反應較爲激烈,今天中小出口商的比例也有提高,壽險業的比例低,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沒有根據,跟我們在市場看到的不一樣,主要還是市場預期升值的心態強烈,屬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