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富邦銀行信託專欄-信託來自人性 行動晚不如早

臺北富邦銀行執行副總經理吳薏菱。圖/北富銀提供

臺北富邦銀行理財客戶表示,「我對信託有興趣,看了資料也諮詢過銀行,好處差不多都瞭解了。但有個現實的問題,安養信託應該什麼時候申辦?是幾歲或什麼情況要做?多少錢才適合?或者說要投入資產多少百分比?另外,贈與小孩的規畫,要全部用信託?還是部分就好?」

北富銀執行副總經理吳薏菱表示,在過往諮詢經驗裡發覺,客戶對信託通常可以很快理解並認同,但卻未必會立即行動,主要原因是現在還感受不到「未來的痛」。

因此,透過對未來的溝通,當對痛的情境越具象化對影響的判斷越清晰,需求才會更具體,纔會尋求改變而行動。

在安養信託上,需考慮的是外部環境和內在狀況。外部環境最大的威脅之一爲詐騙,多數人退休後無法再以勞力賺取收入,便使用投資所得或儲蓄來支應生活,所以退休老本是絕不容許任何風險的。

所有受害人在被詐騙前都不曾想過自己會掉進陷阱,詐騙防不勝防,提前將退休資金交付信託才能避免自己判斷失準。

而內在狀況是隨着年紀漸長,從亞健康輔助到全人照顧時,體力、智力或行動力漸漸無法勝任財務處理工作,屆時能託誰管理?錢會不會用在自己身上?照顧我的人有沒有錢可以用?若能提早成立安養信託,熟悉它、使用它,必要的時候調整它,便能善用信託掌控自己的金錢和人生。

在信託贈與規劃上,子女年幼時最聽話、處理起來也是最簡單,長大成人後,子女會期待獨立面對不同人生階段的各種挑戰,並依自己的規劃及方式,運用父母贈與名下的財產,屆時即便父母不願意、多半也得無奈放手。由此可知,父母什麼時候該申辦信託,答案其實很清楚。

常聽到「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信託也是。在發展信託業務上,北富銀除了設想客戶在各個人生階段的需求,也花很多時間在創造信託使用情境,使其更加貼近生活,打破「信託是有錢人才能做」的刻板印象。

此外,北富銀也積極優化信託系統,並在網路銀行或行動銀行增設信託功能,提升使用的方便性,也擴充胃納量、加快處理效率,希望讓社會大衆「有感」信託的便利及安心,進而提高使用意願、促進普及,改變資產管理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