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故鄉外一章】沈珮君/臺灣經濟的活電腦、苦行僧
葉萬安《爲臺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書影。(圖/天下文化提供)
推薦書:葉萬安《爲臺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天下文化出版)
▋獻身這塊土地將近八十年
葉萬安先生的百齡回憶錄出版了,爲臺灣經濟史的拼圖加上了重要的一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還是一個大學生時,就立志要爲窮困的國家作「經濟研究」,這一研究就到了一百歲。孔子自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也正是萬老的寫照。
葉萬安,萬老,三十歲即被長官、同事恭稱「老」,比中華民國略小几歲,他獻身、紮根臺灣這塊土地,將近八十年。
「老」,早年作爲一種對人的尊稱,未必指生理年齡,有時是對其出身或權位、財富的一種錦上添花,而當年才三十歲出頭的青年葉萬安,孑然一身,自上海來臺工作,並沒有顯赫職務,同事尊其爲「老」,只剩一種可能性,是對他所展現的品德、智慧、專業,油然生起的敬意。
我初識萬老,是在「國史館」辦的民國史論壇,他是聽衆,八十多歲。我後來又屢在《經濟日報》辦的各種財經論壇,看到他高大的身影,他也都是聽者。「終身學習」是他的座右銘之一,奉行不渝。我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看到他,是在大直「七海文化園區」舉行的臺灣經濟論壇,他是講者,拿着兩支登山杖,以北歐健走的方式劃入場中,演講時PowerPoint故障,我正替他着急,他毫不在意,侃侃而談,行雲流水(包括數字都不錯),聲如洪鐘(震動全場),完全不受影響。當時他大病初癒,已九十五歲。
▋臺灣經濟發展的幕後推手之一
財經界稱萬老「臺灣經濟的活字典」,看了他的百齡回憶,我才知道這是前經濟部長趙鐵頭(耀東)給他的封號。我尊他爲「臺灣經濟的活電腦」,因爲他對經濟數字、年代、史料信手拈來,而他居然不會用電腦,這不就是活生生的電腦嗎?
這個「活電腦」並不是憑藉天生記憶力驚人,而是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他所經歷、經手的當然刻骨銘心,而那些所謂的數字、統計,對他都是活跳跳的,是各種來龍去脈的因因果果,有其應然與必然,不須死記。
他不僅是臺灣經濟從國民人均年所得不到一百美元(日均不到三角美元)到經濟起飛的見證人,而且是參與者、規畫者、執行者。他是我深深敬佩的尹仲容先生的部屬,而且在尹先生去世之後,秉承尹先生「不怕多做多錯」的精神,在公職部門蹈厲奮發,他的直屬長官王作榮說他「一個人抵三個人」──這話也曾經是尹仲容長官形容尹仲容的。
萬老長期位居幕後,一般人未必知道他,本書可以讓人見到他在臺灣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過程中奮力的身影,說他是推手之一,毫不爲過。臺灣從計劃經濟到自由經濟,現在看來是理所當然,其實自五○年代末期尹仲容時代開始推動,到九○年代始成集體共識,可見不易,葉萬安是其中的「苦行僧」之一。
萬老堅毅,他認爲應行、可行的事,絕不輕易放棄。譬如,當年仍有「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家家戶戶生五到十個孩子,稀鬆平常,臺灣人口呈幾何級數增加,經濟成長再快,都跟不上人口成長,他在擬定經濟計劃時,認爲應該節育,但奉行「國父遺教」的袞袞諸公厲聲反對,萬老作爲經濟幕僚非常沮喪,但始終不放棄,在李國鼎指點下,透過管道,請到國父兒子孫科回來演講,一錘定音,這才解套。而孫科因此送他一幅恭錄國父談話的墨寶:「吾心信其可行,雖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這段話充分昭顯萬老的行事風格。
萬老耿直,他絕不含糊其辭,他也看不起這樣的人,他更不齒會扭曲事實的人。他用經濟數字挑戰過總統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並直斥他們「說謊」、「總統府真已成炒股及說謊中心」。
他在威權時代,也挑戰過總統蔣經國。七○年代,臺灣連續遭遇兩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暴漲,蔣經國唯恐油價上漲,造成國內物價波動,影響民生,極力壓抑國內油價,但物價反而因爲預期心理,不斷飆升,更是造成市場不安,萬老以數據圖表建議蔣經國如實反映油價,以免短痛變長痛。蔣經國聽懂了,從善如流。
他在近百歲時仍常常投稿給《聯合報》「民意論壇」,其中一篇駁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政府不甘投資臺積電」論,萬老以自己追隨李國鼎近五十年的親歷者還原歷史,寫了一篇擲地有聲的「我質疑」,詳述李國鼎及財經閣員如何排除萬難,替臺積電籌措資金,而且前後任行政院長孫運璇、俞國華從創立工研院、創辦臺積電的殫精竭慮,在在可見即使當時各界對半導體產業一片不看好(立委反對,民間企業不想投資)的情形下,政府勇往直前,並完全信任張忠謀,放手支持這個新創企業,現在看來仍是不可思議的傳奇,這怎麼會是張忠謀所說的「政府心不甘、情不願投資」?
▋九十八歲出新書,向尹仲容致敬
萬老還曾跟我透露,張忠謀答應自美回臺任職工研院院長,但他要求的美式月薪,實非工研院所能負擔,工研院董事長方賢齊無奈地跟俞國華報告,俞國華立刻慨允從自己行政院長的特支費撥款補足。
謝天謝地,老天留下年高德劭、頭腦清楚的萬老,在人間掄轉大筆,爲那段歷史留下不可撼動的定海神針。
萬老仁厚,他對創造臺灣經濟奇蹟、「計利當計天下利」的人,無不念念在心。許多他的點子被長官接受,不論是爲臺灣創利或揭弊,他都歸功長官的授權或英明,甚至原本將自己的百齡回憶錄命名《美夢成真──長官爲我圓夢》,後來纔在出版社建議下改爲《爲臺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
萬老的長官都早已謝世,卻因爲他的傳述,而仍「活着」。我們也因爲此書,看到中華民國如何在臺灣這個戰後廢墟造就一片富強的樂土,這絕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也不是日本殖民政府遺留下來的,這是許多菁英不分族羣、不分來臺先後,拚命獻身,才讓我們子孫可以安居樂業數十年。
其中的尹仲容先生,甚至「忠勤盡瘁」,不到六十歲就積勞成疾,肝病去世,萬老是目睹他如何奮力從公的人,他曾經看到尹先生在演講時,痔瘡鮮血自褲管流下,而他仍不休息,這個畫面,萬老以「太震撼了」形容自己當下受到的衝擊,並在九十八歲高齡撰寫出版《臺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尹仲容》(天下文化出版),向他致敬。老先生實在不忍青史盡成灰。
▋臺灣經濟史,就是萬老的奮鬥史
我曾經訪問萬老多次,在我的《他鄉.故鄉》中爲他立傳,他是鐵漢,是臺灣行者,把自己活成歷史的一道光。紀念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的「七海文化園區」在多處引述萬老的立論與研究。
民國37年,萬老來臺時,住在臺糖倉庫,只有一個5燭光的燈泡。直到民國41年,臺灣纔開始有國民所得紀錄,官方當時的紀錄是新臺幣2147元,主計處按官價匯率10.30:1計算,摺合爲208美元,我曾求證萬老,他說:「這個數字高估了,根本沒人相信。」因爲當時美元黑市熱絡,依黑市匯率約爲25:1,換算下來,連100美元都不到。
1992年,臺灣國民所得開始超過一萬美元,萬老那年退休了。他可以放心了。
臺灣人均國民所得從不到一百美元,到超過一萬美元,這一段臺灣經濟史,就是萬老的奮鬥史。
萬老其實並沒有退休,他心繫兩岸,直到九十好幾仍常隻身奔走對岸,希望臺灣經驗對正在改革開放的大陸有助益,希望兩岸共榮。這種體力與願力,已不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可以形容。
謝謝萬老爲我們國家所做的一切,天佑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