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現在就像iPhone,失去了新鮮感”:中國車主爲何不再追捧特斯拉?

7月8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美國面臨日益嚴峻的商業和政治挑戰時,他在中國這另一個最重要的市場,也正面臨麻煩。

曾幾何時,特斯拉是中國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電動汽車,馬斯克本人也曾是北京的“座上賓”。中國政府爲了支持本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給予了特斯拉大量優惠政策,希望通過引進特斯拉的技術來激發行業競爭力。這一戰略成功地推動了特斯拉銷量的猛增。

然而,風險一直存在——特斯拉終將面臨其親手培養起來的本土競爭者的挑戰。如今,這一局面正逐漸成爲現實。隨着中國本土電動汽車品牌的崛起,特斯拉的市場份額持續萎縮。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表示,特斯拉給人的感覺越來越陳舊,並且與本地品味脫節。

如今,許多中國品牌的電動汽車都配備了特斯拉所沒有的新潮功能,例如多聯大屏幕、車載冰箱和自拍攝像頭等配置。而比亞迪與電池巨頭寧德時代近期宣佈,他們已成功開發出僅需5分鐘即可完成充電的新技術,這更讓特斯拉曾經的技術領先地位受到挑戰。

特斯拉中國的員工透露,儘管他們多次向總部反映產品老化的情況,但總部對此反應遲緩。而在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下,中國銷售團隊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業績壓力,尤其是在缺乏足夠吸引消費者的新車型的情況下。

此外,特斯拉在中國的另一個難題是其FSD(全自動駕駛)輔助駕駛軟件的審批問題。這項技術對於特斯拉未來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雄心至關重要,而中國本土企業也在加速研發類似技術。目前,中國政府尚未全面批准FSD的使用,這也使其成爲中國本土企業競相追趕的重點之一。

對於馬斯克來說,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爲特斯拉全球業務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僅次於美國市場),中國不僅是特斯拉最大的生產與出口中心,約佔其全球交付量的一半,還爲其他地區的工廠供應零部件。特別是在與特朗普的關係導致歐美市場銷量下滑後,中國對特斯拉的戰略意義愈發凸顯。中國市場同樣也是馬斯克所聚焦的關鍵技術(如FSD與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試驗田”。

特斯拉已在中國與其他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一道降價,但馬斯克似乎並不願意在中國市場做過多妥協,而是寄希望於憑藉特斯拉在質量與技術上的口碑繼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許多專家認爲,特斯拉在中國的未來將充滿挑戰。美國企業在中國短期內可能會獲得成功,但一旦本土競爭者逐漸崛起,外資企業的競爭力就容易衰退。這一現象在摩托羅拉和蘋果的中國市場發展經歷中曾多次上演。

四面楚歌?

“永遠不要低估馬斯克和特斯拉的韌性,”前通用汽車高管、現汽車諮詢公司負責人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e)這樣說道。然而,他表示,馬斯克可能知道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運營都有“保質期”,因此他可能正在考慮在印度等地進行投資,以應對中國市場可能帶來的更大挑戰。

特斯拉在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其市場份額的不斷縮水。今年5月,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不到4萬輛,同比下降了30%,而同期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卻增長了28%。

根據中國乘聯會的數據,特斯拉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21年初的11%降至今年5月的4%。相比之下,比亞迪的市場份額約爲29%,而僅一年前纔開始涉足電動汽車的智能手機巨頭小米,其市佔率也已達到3%。

許多購車者表示,特斯拉已經不再是技術先鋒,“它現在就像iPhone一樣,逐漸失去了創意和新鮮感。”

特斯拉中國的銷售人員透露,雖然他們試圖通過強調特斯拉在安全性上的優勢來吸引消費者,但他們私下也抱怨,隨着銷售目標的不斷提高,達成業績變得越來越困難。據瞭解,銷售人員的個人銷售指標已經從原本的每週四輛提升爲日均一輛,許多人最近都在加班,每天工作12小時。

本土化創新的挑戰

特斯拉中國團隊在2021年初曾向總部提交報告,指出國內消費者希望汽車能與智能手機實現無縫連接,並且希望增加更多娛樂應用程序。然而,總部的迴應是,這些功能並非優先事項。

特斯拉中國團隊在2023年和2024年再次提出類似的訴求,依然未得到重視。儘管特斯拉自2023年起開始向中國車主提供一些本土流行的應用程序,例如視頻流媒體服務芒果TV,但與中國品牌的汽車相比,特斯拉的應用選擇依然有限。

此外,特斯拉曾承諾設計一款更符合中國消費者偏好的新車型,但這一計劃最終被擱置,轉而專注於設計一款更實惠的車型,計劃通過去除或降低現有車型的部分功能來節省成本,並使其更適合大規模生產。

一些員工和分析師對這一戰略表示懷疑,擔心如果新款車型沒有顯著降價,單純依靠簡化設計將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特斯拉的暢銷車型Model Y在中國的起售價約爲26.35萬元,而比亞迪的競品車型海獅07 EV起價僅爲18.98萬元。

自動駕駛進展停滯

特斯拉在中國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無法全面推出FSD輔助駕駛服務。

FSD系統是基於海量道路視頻訓練的人工智能系統,主要使用美國的數據進行訓練。馬斯克希望將FSD推向中國市場,不僅爲了提升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更因爲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能夠提供大量數據,進一步提升FSD的能力,從而鞏固特斯拉在全球的領導地位。

2024年4月,馬斯克訪華時獲得了繼續推進FSD在中國試點的初步批准,但中方要求必須使用本土的駕駛數據進行訓練。

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考慮將FSD的訓練擴展到中國,但這需要其中國運營部門獲得最先進的半導體。然而,由於美國的出口管制,這一需求被切斷。經過近9個月的反覆磋商,談判最終陷入僵局。

與此同時,本土競爭對手已經推出了更先進的駕駛輔助技術,且價格通常更爲親民。

“鮎魚效應”

特斯拉在中國的困境與疫情前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當時,中國政府爲引進特斯拉這條“鮎魚”來刺激本土產業鏈發展,給予了特斯拉“超國民待遇”:2018年批准特斯拉獨資建廠,並提供了廉價土地、低息貸款和稅收優惠。特斯拉的上海工廠迅速成爲其全球出口的樞紐。

特斯拉的存在也爲中國帶來了好處,不僅激發了消費者對本土電動汽車的興趣,還加速了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的發展。很快,部分中國汽車製造商開始採納特斯拉的技術,例如“超級鑄造”(Gigacasting)技術。

上海諮詢公司Automobility的CEO比爾·拉索(Bill Russo)指出:“馬斯克沒料到中國企業的學習速度如此驚人。他犯了所有外資車企都會犯的錯——低估了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特斯拉的未來風險

如今,馬斯克面臨的一個重大風險是,這種局面可能會在特斯拉賴以增長的其他業務中重演。

早在2023年3月,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Megapack儲能電池首次出口澳大利亞,但寧德時代等競爭對手早已在該市場做好了充分準備。

此外,馬斯克還希望特斯拉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他表示,這個業務有朝一日可能創造超過10萬億美元的收入。特斯拉的計劃是在美國生產數以千計的“擎天柱”機器人,但這一目標依賴於中國供應商提供包括機器人關節的行星滾子螺絲和機器人手部電機等關鍵部件。中國供應商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甚至讓特斯拉無視美國對華加徵的高額關稅。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如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正快速崛起,準備與美國公司競爭。一位“擎天柱”機器人零部件供應商的市場經理表示:“一旦你與特斯拉簽訂了合同,本土機器人公司會更願意與你合作,特斯拉可能會再次扮演‘鮎魚’的角色。”

在最近的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表示,他相信“擎天柱”機器人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但他也擔心中國企業最終會主導這一領域。他說道:“我有點擔心,在排行榜上,第二到第十名都會是中國公司。”(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