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頭痛、掉髮竟是二期梅毒侵腦 固定男友仍中招醫曝真相

▲疾管署公佈梅毒淋病診斷治療預防指引,亞東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楊家瑞。(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國內年輕族羣感染梅毒連續4年上升!且今年上半年梅毒通報已經達到5826例,比去年同期上升7%。醫師分享臨牀個案指出,有一名30多歲女性就醫出現頭痛、掉髮症狀,雖然她說自己只有固定男友,但進一步檢查確認是二期梅毒,且病毒侵入腦部造成持續頭痛,後續也才釐清男友偷吃,提醒即使單一性伴侶,仍然要注意相關安全措施。

依據疾管署統計,今(2025)年1至7月全國性傳染病感染情形:感染愛滋病毒者513例、淋病3,627例,較去(2024)年同期(581例和4,438例)均已呈現下降趨勢(分別下降12%與18%);但梅毒感染卻呈上升趨勢,今年1至7月梅毒感染通報數新增5,826例,較去年同期(5,456例)上升7%。

其中,13至24歲年輕族羣更爲近年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2024年13-24歲梅毒通報數爲1,772例,較2023年(1,490例)上升19%,已連續4年上升,今年1-7月該年齡層梅毒通報數爲1,126例,較去年同期(989例)增加14%,值得關注。

▲梅毒2018-2024年確定病例數。(圖/疾管署提供)

亞東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楊家瑞分享,日前曾收治一名20幾歲年輕男性,他身上反覆出現疹子,過去一直被當成過敏,最後合併發燒感到不對勁來到感染科,最後確診二期梅毒,後續接受標準治療後疹子消褪、疾病也痊癒。

不僅是男性會感染梅毒,楊家瑞分享,去年收治一名30多歲女性住院,因爲頭痛症狀一度被認爲是腦膜炎,但是在診察也發現有明顯掉髮現象,雖然她強調自己固定男友,他們仍然幫她做了梅毒相關檢驗,最後診斷是二期梅毒造成掉髮以及神經性梅毒,梅毒螺旋體侵入腦部造成持續頭痛,後續也才知道是男友「在外面有其他的接觸」造成感染,她接受標準治療後康復,頭髮也完整長出。

北榮重症醫學部醫師陳伯亮表示,梅毒與淋病皆主要系經由不安全性行爲傳播之性傳染病。梅毒感染初期常見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具高傳染性;一期梅毒約4~10周後會進展到第二期梅毒,病原體從淋巴進入血液擴散全身,可能出現皮疹、發燒、倦怠等全身症狀,也可能出現禿髮,若未治療恐進入三期梅毒,發展爲心血管或神經性梅毒等嚴重併發症。

▲梅毒各期症狀。(圖/疾管署提供)

疾病管制署爲強化我國梅毒及淋病的臨牀診療品質與防治效能,疾管署特別委託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由其邀集感染科、泌尿科、婦產科、家庭醫學科及皮膚科等醫學會及相關領域專家,依據最新國際性傳染病治療指引及本土流行病學與臨牀實務經驗,共同編制《臺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牀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性傳染病指引小組召集人林錫勳表示,內容涵蓋疾病簡介、檢驗與診斷、治療建議、藥物使用注意事項、個案追蹤、性伴侶檢驗與治療、抗藥性分析及預防等面向,提供病患專業的治療服務,進一步降低社區性傳染病的傳播風險。

林錫勳表示,希望透過本指引的發行能協助臨牀醫療人員提升處置準確性與一致性,藉由醫療與防治網絡的緊密合作,建立早期發現、及時介入治療與有效預防的整合性服務體系,持續降低我國性傳染病流行風險,守護全民健康。

疾管署也提醒,民衆如有不安全性行爲風險,應主動接受性傳染病篩檢,並妥善治療與告知伴侶及早就醫,避免「乒乓感染」反覆傳播。

▲疾管署公佈梅毒淋病診斷治療預防指引。(圖/記者洪巧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