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女子反覆頭痛、掉髮竟是梅毒侵腦 醫透露背後的驚人故事

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左二)說,近年來,國內淋病、梅毒個案都有成長趨勢,其中,13至24歲年輕族羣更爲近年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2024年通報數1772例,較2023年1490例上升19%,已連續4年上升。記者沈能元/攝影

過去幾年來,國內梅毒及淋病個案均有增加,尤其是青少年個案數持續增加。爲強化我國梅毒及淋病的臨牀診療品質與防治效能,衛福部疾管署特別委託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由其邀集感染科、泌尿科、婦產科、家醫科及皮膚科等醫學會及相關領域專家,依最新國際性傳染病治療指引及本土流行病學與臨牀實務經驗,共同編制《臺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牀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指引編定召集人林錫勳說,近年來,國內淋病、梅毒個案都有成長趨勢。據疾管署統計,今年一至七月梅毒感染通報數新增5826例,較去年同期5456例,上升7%。其中,13至24歲年輕族羣更爲近年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2024年通報數1772例,較2023年1490例上升19%,已連續4年上升,今年1至7月該年齡層梅毒通報數爲1126例,較去年同期989例增加14%。

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指引編定副召集人楊家瑞說,臨牀曾收治一名男性,皮膚反覆出現疹子,原以爲是過敏,但伴隨輕微發燒,而到感染科就醫,檢查發現,就是感染二期梅毒。梅毒感染不限於男性,臨牀有一名有固定男友的30多歲女性,反覆有頭痛症狀,初步檢查爲腦膜炎,但女子明顯掉髮,確診竟是感染神經性梅毒,且已侵犯腦部研判爲二期,後續確定是遭男友所傳染。

另一名30歲男性反覆上網尋找一夜情的對象,但近期出現解尿疼痛,但他衛生習慣不好,排尿後,習慣用手揉眼睛,檢查時眼睛分泌物多,眼睛確診爲淋病結膜炎合併尿道炎。楊家瑞呼籲,爲避免梅毒、淋病應避免從事危險性行爲。

臺北榮總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指引編定總幹事陳伯亮說,該指引耗時一年半完成,而梅毒與淋病主要是經由不安全性行爲傳播。梅毒感染初期常見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具高傳染性;第二期可能出現皮疹、發燒、倦怠等全身症狀,若未治療恐發展爲心血管或神經性梅毒等嚴重併發症。

陳伯亮指出,男性多於感染淋病後2至7天出現尿道化膿與排尿不適,女性則常無明顯症狀。若未治療,恐導致不孕,並可能引發直腸、咽喉或結膜等部位感染,民衆如有不安全性行爲風險,應主動接受性傳染病篩檢,並妥善治療與告知伴侶及早就醫,避免「乒乓感染」反覆傳播。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爲提升國人性傳染病防治知能,今年7月1日已起啓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由全國13家一站式匿名篩檢醫院。提供民衆一對一、個人化匿名諮詢服務。民衆可透過電話、E-mail或LINE@等多元管道進行諮詢,對話內容均嚴格保密,確保個人隱私。

此外,除既有免費愛滋匿名篩檢服務外,該13家醫院也針對24歲(含)以下年輕族羣及學生提供「免費梅毒快速篩檢服務」,30分鐘內可獲得結果;若初步篩檢結果爲陽性,將補助當次就醫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此匿名諮詢服務推動至今1個月,已提供382人次的諮詢,其中以詢問性傳染病知識、症狀及治療諮詢、免費梅毒篩檢問題爲最多;另使用梅毒快篩服務則已提供256人次,其中共篩出10人呈陽性。期盼指引發行協助臨牀醫療人員提升處置準確性與一致性,藉由醫療與防治網絡的緊密合作,建立早期發現、及時介入治療與有效預防的整合性服務體系,持續降低我國性傳染病流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