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石智航完成1.22億美元融資 具身智能前景幾何

中經記者 李昆昆 李正豪 北京報道

7月8日,它石智航(TARS)宣佈完成1.22億美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美團戰投領投,鈞山投資、碧鴻投資、國汽投資、臨港科創投、賽富投資基金、建發新興投資共同跟投。老股東線性資本、襄禾資本等持續加碼。它石智航方面表示,此輪融資後,公司還將進一步拓展生態與場景資源,並啓動全球頂尖人才招聘計劃,持續構建更具活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組織。

就融資及未來規劃等相關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致電聯繫它石智航方面,截至發稿,對方尚未迴應。

公開資料顯示,它石智航正式成立於2025年2月5日,是一家由AI驅動的具身智能技術公司。公司成立5個月時間裡,團隊以Human-Centric具身數據引擎爲技術核心,研發了全球領先的物理世界AI和通用機器人全棧技術體系。

天使成長營創始人徐勇告訴本報記者,具身智能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方向。過去以人爲主來照顧老人,如果有一個人形機器人,它能滿足各種功能,又有一定的情感互動,這無疑是讓大家覺得興奮的事。但是具身智能在當下面臨的最大挑戰和問題,就是具身智能還不夠科技,找到真正的應用場景還有點難。我們看具身智能在幹啥,在翻跟頭,在跑馬拉松,但這真的是它合理的應用場景嗎?

“我曾經交流過國內很知名的具身智能企業,也連續融了多輪資金,其創始人跟我講,他們的買家主要關注四個場景:一是科研,二是各種實驗,三是展覽和展出,四是演出。但這四個場景都還不是那種真的會井噴式增長的、有巨大應用量的場景,都還是小場景。”徐勇說,具身智能企業真的有特別能放量的場景,但其實在當下是很難實現的。“這位創始人跟我說,可能要大概10年之後,機器人才能進入到家庭應用場景。”

目前整個AI軟性技術,對語義、情感,及對和人的互動還沒那麼好,陪伴型的機器人不光是硬件方面的突破,它對人情感的理解,以及交流的內容的理解也非常重要,所以這個目前還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另外,從硬件的角度來說,人形機器人也面臨着一些具體的卡點,就是硬件現在還沒那麼成熟,想讓機器人非常好用,在硬件上不會傷到人,又能夠應用起來,也是一件很難的事。

在業內看來,具身智能機器人雖然應用前景廣闊,但當前發展面臨多方面的瓶頸。一是硬件瓶頸(身體限制),感知能力不足,受傳感器限制,現有傳感器(攝像頭、激光雷達、麥克風、觸覺傳感器等)在精度、成本、功耗、多模態融合等方面仍有不足。例如,在複雜光照、惡劣天氣、雜亂環境中的視覺感知,對透明物體、反光表面的識別,精細觸覺反饋等仍是挑戰。在實時性與算力方面,高分辨率、多模態傳感器數據流的實時處理對機載算力和功耗提出極高要求。此外,執行能力也受限。實現接近人類手部靈巧度和適應性的操作(如精細抓取、工具使用、變形物體操作)極其困難。機械手成本高昂、控制複雜、缺乏精細觸覺反饋。在非結構化、動態變化的人類環境中(家庭、街道、工廠車間)實現魯棒、高效、安全的自主移動和導航仍然困難。應對樓梯、不平地面、擁擠人羣、意外障礙物等是巨大挑戰。

二是軟件與算法瓶頸。深度學習等方法需要海量數據進行訓練。在物理世界中收集真實交互數據非常耗時、昂貴且危險(可能導致機器人損壞或環境破壞)。在世界模型與常識推理方面,構建精準世界模型,讓機器人僅通過有限的感知輸入,實時構建並更新對複雜動態環境的準確、可預測的內部模型(理解物體屬性、物理規律、他人意圖等)非常困難。在自主規劃與決策方面,在動態、不確定環境中進行高效、魯棒的長期規劃(考慮多種可能性、資源約束、安全限制)是核心難題。

“從我觀察的具身智能的行業來看,目前的天花板並不太高,多數的機器人公司,差異還沒那麼明顯,現在也都並沒有那種所謂工業場景的量產。所以從當下來看,目前比較難建立很高壁壘的情況下,優點是對於新進入的創業者還是比較友好,就是你可能還沒有特別深的基礎,也能在這個賽道里嘗試做一點事;缺點就是現在整個行業還相對比較粗糙,而且具身智能這個賽道,真的要商業應用的話,還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應用,軟件、硬件的提升,整個的動作平衡,還有光機電的組合等都比較重要。”徐勇說。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