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在哭,只是不再說話了」精神科醫師解析職場人「慢慢蒸發」的真相

你有沒有看過一個人從開朗變沉默?從敢提案、敢笑、敢發表意見,到後來坐在角落、把訊息打好又刪掉,開會時耳朵泛紅但始終沒開口?她沒有崩潰,也沒請假,只是慢慢地,像蒸發一樣,從辦公室裡消失。 示意圖/Ingimage

🪞「她不是在哭,只是不再說話了。」——寫給那些在公司裡默默消失的人

👁️ 一種「變透明」的方式死去

你有沒有看過一個人從開朗變沉默?從敢提案、敢笑、敢發表意見,到後來坐在角落、把訊息打好又刪掉,開會時耳朵泛紅但始終沒開口?她沒有崩潰,也沒請假,只是慢慢地,像蒸發一樣,從辦公室裡消失。

根據《Harvard Health》報導,長期處於羞辱與輕忽的環境中,會導致「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與「社交解離反應」,使人放棄表達與求援。

精神科醫師Judith Herman曾說:「當一個人不再說話,不是因爲沒話說,而是他已經不確定,說出來會不會讓情況更糟。」

🧬 別人看起來很正常,是因爲你不是他

精神醫學研究顯示,高功能抑鬱(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的人,在外表上毫無異狀,實則在內心每日進行着極限的自我壓抑。根據《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研究,長期經歷社交邊緣化與微侵害(microaggressions),容易出現延遲性創傷反應。

「最可怕的,不是你被打擊,而是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尊重。」— Dr. Gabor Maté

這些創傷不是劇烈的,而是潛伏的。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日復一日「太小而無法開口」的折磨。

🧭 那些「很想離開卻走不了」的人

很多人不是沒意識到環境的惡意,而是深怕說出來後,會被貼上情緒化、脆弱、不專業的標籤。他們選擇留下來、忍耐、合理化。結果就是身體生病了,還不敢說。

根據《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長期被邊緣化的職場工作者,常發展出逃避型依附與自我責難傾向,而這些創傷通常延後數月才爆發。

「一個人在職場學會閉嘴,久了,就會在生活裡也不再說話。」— Dr. John Cacioppo,社會孤立研究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