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誠:一針一線繡初心,以年輕化表達守護千年潮繡

潮繡與廣繡總稱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發源並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潮繡始於唐代,構圖飽滿均衡,針法繁多,金銀線鑲,色彩瑰麗,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墊高繡法在中國刺繡藝術中獨樹一幟。

在潮州,有一位年輕的潮繡傳承人正用他的熱情與創新,爲這項古老的技藝注入新的活力。他是孫天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粵繡(潮繡)代表性傳承人孫慶先之子。1995 年出生的他,如今已是潮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除了深耕潮繡技藝製作,他還努力用年輕人更喜歡的方式,讓大衆從不同平臺、不同角度認識和了解潮繡。

孫天誠與潮繡的緣分,從年幼時就開始了。那時,家裡堆滿了父親工作用的畫稿、繡架與絲線,每逢週末或者假期,孫天誠就幫着爸爸擰螺絲、擦玻璃,做些雜活兒,“當時只覺得有點煩。”年幼時的這種牴觸情緒,隨着孫天誠年齡的增長和經歷的豐富逐漸發生了改變。

廣東潮汕地區,“子承父業”的觀念深入人心,一開始,孫天誠遵循着父親鋪好的路向前走,但隨着他對潮繡技藝的瞭解越來越深,以及每次他帶着父親的作品外出參展,都收到不少人的讚歎,他血脈裡的責任感彷彿也被喚醒。

於是,孫天誠踏上了學藝之路。他從最基礎的針法學起,一針一線,反覆練習。潮繡的針法複雜多樣——像形針、錦紋針、花型針、竹編針、松子針等是基礎針法,旋針、勒針等是輔助性針法,每一種針法都有其獨特的技巧和用處。即便是從小看着父親刺繡長大的孫天誠,爲了熟練掌握潮繡常用的六大針法,也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學習潮繡,不僅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與毅力,更要有對美敏銳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每一針的長短、疏密、角度,都關乎作品最終呈現的神韻。有時爲了繡好一個圖案,孫天誠會重複“繡了拆、拆了再繡”的過程幾十次。在父親的嚴格要求和孫天誠自己的努力之下,孫天誠逐漸掌握了潮繡的傳統制作技藝,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精美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僅繼承了潮繡的傳統風格,還融入了自己的創新元素,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

父親教給孫天誠的,除了技藝本身,還有“不爲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父親常教導他“要爲了做而做,不要爲了賣而做”,孫天誠也把父親的話付諸實踐——他拒絕了疫情期間製作廉價繡品維持生計的建議,“一旦妥協,隨便比劃兩下,就會丟了做精品的靈感和思路。”這種堅持,也讓孫天誠意識到老手藝在當今社會傳承的矛盾——如何在堅守技藝純粹性與適應市場需求之間找到平衡。

非遺不是必需品,這纔是它珍貴的原因。孫天誠認爲,當下潮繡技藝傳承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市場需求不足。他見過太多老一輩匠人的子女轉行,“如果市場供不應求,自然有人搶着學。如果沒人喜歡,靠它吃飯的人自然會漸漸消失。”爲了打開潮繡市場,孫天誠做了不少努力:以開放的態度迎接高校師生來工作室調研,並積極爲他們提供資料;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開通賬號,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潮繡。只因年輕人多看一眼,這項技藝未來的傳承就多一分可能。

孫天誠曾在短視頻中提到“很多非遺傳承人都很無聊”的話題,當再次被問起時,他提起工作室裡的一件四十年前就已完成、但目前仍舊尚未售出的繡品,“無聊的不是技藝,是等待被看見的時間。”每一個匠人的學藝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週期,而作品的創作過程又是一個週期,作品創作完成後,又需要等待着欣賞它的伯樂出現。在當今快節奏的氛圍之下,非遺技藝的回報時間實在過於漫長,但孫天誠並不想放棄,在歲月的長河中一心一意守護、傳承着潮繡技藝,“這就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孫天誠說道。

孫天誠的工作臺上,傳統繃架與電腦屏幕並列——他創新使用Photoshop修改畫稿,省去“跪地拼接A4紙”“橡皮擦塗改”的麻煩。“但科技只是工具,它並不能改變非遺技藝需要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創作的本質。”

談及創作過程中的靈感來源,孫天誠給出了自己的回答:“跟着當下的潮流走,年輕人喜歡什麼,我們就嘗試用刺繡表達。”從參考《黑神話:悟空》中的形象到與其他熱門遊戲、生活用品的聯名,孫天誠大膽嫁接流行IP,將潮繡從陽春白雪變爲時尚潮玩。此外,孫天誠還時常從郵票、農民畫中尋找靈感。“農民畫的色彩濃烈,跟我們潮繡色彩濃郁的特點也是比較搭,能給我很多參考。”結合着自己多年學藝積累的配色經驗,孫天誠的作品光影交錯,明暗有致,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在傳統和現代的交織碰撞中,孫天誠渴望找到當下潮繡的新生之路。

“我是潮州最早做短視頻的人。”在非遺傳承人的身份之外,孫天誠還是個“玩網能手”。他研究熱門BGM與剪輯,用多元風格試水年輕互聯網市場,將其與潮繡宣傳相融合。“以前我去全國各地參展,帶100張宣傳冊最後都發不完,但現在一條視頻能讓十幾萬人知道潮繡。”

在他發佈的視頻中,他向網友們介紹潮繡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製作過程等,讓更多人瞭解潮繡背後的文化底蘊。他還會分享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點滴故事,展現潮繡傳承人的真實生活,拉近與觀衆的距離。通過生動有趣的視頻內容,孫天誠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粉絲的關注。他的社交賬號成爲了傳播潮繡文化的重要窗口,讓潮繡在新媒體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真正的守護,是讓傳統活在當下。從家族使命到自我覺醒,從技術創新到跨界破圈,孫天誠的經歷印證着一個真理:非遺傳承從未遠離時代,它需要的不是博物館式的封存,而是與時俱進的創造力與永不停歇的年輕心跳。而孫天誠也用自己的一針一線,繡出了潮繡的新風貌,也描畫着自己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