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蒙祥:站着幹活的學科“擺渡”人

原標題:

孫蒙祥:站着幹活的學科“擺渡”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登成

在貴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辦公室裡,68歲的武漢大學教授孫蒙祥正專注地操作着電腦。不同於常見的辦公場景,這裡沒有椅子,1.2米高的電腦支架、懸空擺放的鍵盤,構成了他獨特的“站立式工位”。這位國家“傑青”如今有了新身份——貴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以“組團式”學科幫扶爲橋樑,開啓了一段跨越1200公里的“教育西遷”征程。

2024年,爲推動貴州高校學科建設與科技創新,貴州省制定《省外高水平大學“組團式”幫扶我省相關學科建設工作方案》,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省外高水平大學紛紛響應,與貴州高校結對。貴州師範大學積極與武漢大學溝通,於2025年初簽訂《武漢大學“組團式”幫扶貴州師範大學生物學學科合作協議(2025—2030)》,孫蒙祥教授團隊的“組團式”幫扶工作由此展開。

“一年之計在於春,時間不等人啊!”這句掛在孫蒙祥嘴邊的話,正是他投身幫扶工作的真實寫照。2月15日,農曆正月十八,剛在武漢過完春節,孫蒙祥便帶領團隊一行4人進駐貴州師範大學,迅速投入緊張工作。爲了能全身心紮根,他攜夫人舉家西遷,夫人不僅是生活中的伴侶,更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主動承擔後勤保障任務;爲節省通勤時間,他還將武漢的私家車開到貴陽,用實際行動詮釋“紮根”的決心。

長年伏案工作,讓孫蒙祥落下嚴重的腰椎疾病。坐着疼痛難忍,他便選擇站着工作,每天堅持十幾個小時,中午也不休息。“真正的幫扶,是點燃火種而非傳遞火炬。”秉持這一理念,孫蒙祥傾盡全力:手把手指導老師們打磨國家基金申請書、凝練申報項目;積極聯繫引進學科領軍人才;主動對接崖州灣國家實驗室,搭建合作橋樑……每一項工作都飽含着他對提升貴州高校學科實力的殷切期望。

當被問及爲何在高齡之際選擇“出征”,孫蒙祥動情地說:“這不是幫扶,是‘回家’。”原來,武漢大學創始人張之洞生於貴州興義,這份跨越百年的淵源,讓他對貴州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

經過兩個多月的不懈努力,孫蒙祥團隊已建成儀器共享中心,並計劃以此爲依託,申請建立省級重點實驗室。目前,團隊已與生物學領域衆多國家級人才取得聯繫,積極動員他們投身貴州教育事業。孫蒙祥滿懷信心地表示,希望用一年時間打好基礎,再通過五年努力,推動貴州師範大學生物學科在國家學科評估中達到B+水平。

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