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紫雲:陸秀核肌肉 強化政治拒止力

大陸紀念抗戰閱兵3日於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圖爲核導彈第一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

中共93大閱兵,軍事專家蘇紫雲直言,看臺上政治人物以及北京政治氛圍較閱兵的裝備本身更具看點,前總理胡錦濤未出席,而閱兵總指揮官由以往中部戰區上將司令員改爲中部戰區中將空軍司令員韓勝延擔綱,即可看出共軍內部的整肅依然嚴峻。

至於軍事意義面,蘇紫雲認爲,除既有的A2/AD傳統拒止能力外,中共更同步強化東風-61、紅旗29空間攔截飛彈、以新式核打擊力量形成新的政治拒止能力。同時傳統武器則以空警-600艦載型預警機、殲-35匿蹤戰機,可讓福建號航艦擁有完整的航艦戰鬥羣立體防空能力,凸顯其兵力投射能力的增加。

蘇紫雲指出,2015年的93閱兵是習近平上臺後首次大規模非國慶閱兵,藉由展示軍力與歷史敘事來鞏固政權與推動軍改;而2025年的93閱兵則制度化爲10年1次的國家儀式,不僅全面展示軍事實力,也透過外交排場與反西方聯合,凸顯中國在國際體系中日益強硬的姿態。整體而言,2次閱兵均展現出中國從「大國崛起」到「制度化強國」的轉變,凸顯其政治動員、軍事威懾與國際對抗的多重意涵,但也強化民主國家反制的動力,對北京形成戰略後座力。

蘇紫雲指出,閱兵也將新質戰力亮劍,包括鷹擊系列「航母殺手」(15/17/19/20)、殲-15T艦載機、殲-35匿蹤戰機、無人車/機等,特別是鷹擊系列飛彈採無彈箱、彈體展示方式彰顯A2/AD的打擊可信度。高科技裝備集中亮相:展示高超音速飛彈、無人戰車、戰鬥無人機、電子戰裝備、水下無人載具等,突顯新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