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學院支教團“空降”黔東,開啓鄉村教育歡樂之旅

來源:環球網

七月盛夏,驕陽似火,黔東大地的山間清風中,一場跨越千里的盛夏之約正在溫暖上演。蘇州工學院“非遺築夢,黔蘇同心”支教團 8 名師生奔赴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文軍希望小學希望班,以非遺技藝爲紐帶,以民族團結爲橋樑,爲鄉村課堂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

紅色教育:鑄魂育人,厚植家國情懷

支教團將紅色教育作爲育人基石,引領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家國觀。聚焦“遵義會議精神”,支教團成員深入淺出地闡釋 16 字精神內涵。在講解“堅定信念”時,以孩子們日常學習爲例:“大家每天按時上學、認真聽課,相信努力就能學好知識,這和紅軍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是一樣的,這就是‘堅定信念’。”抽象的精神變得具體可感,孩子們懵懂的眼神逐漸清亮,家國情懷的種子在心底悄然種下。

退伍大學生士兵成員帶來的國防教育課別開生面。他通過講述“解放軍叔叔守邊疆”的故事,讓孩子們瞭解軍人的奉獻與擔當。隨後,帶領孩子們體驗軍訓動作——匍匐前進,孩子們積極參與,一個小男孩身姿靈巧、動作標準,眼神專注而堅定,宛如一名真正的小戰士。在“歌聲裡的中國”課堂上,成員們先領唱國歌,再詳細講解《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背景,讓孩子們明白這首歌誕生於民族危亡時刻,飽含着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孩子們靜靜聆聽,對國歌多了份莊重與敬畏。

非遺傳承:指尖技藝,延續文化根脈

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支教團精心開設了非遺體驗課程。“虞山篆刻”課堂上,支教團帶來的刻刀和石頭引發了孩子們的濃厚興趣。成員耐心指導孩子們從描輪廓開始,一步步學習篆刻技巧。當第一個歪歪扭扭的“正”字在石上顯現時,教室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石屑紛飛間,文化傳承的種子悄然發芽。

傳統書法非遺體驗課溫馨而有趣。支教團成員從毛筆握法和控筆基礎教起,孩子們像抓棉花糖一樣握筆,寫“點”畫時墨汁暈成小墨團,天真可愛的模樣讓成員們忍俊不禁。在成員的指導下,孩子們逐漸掌握書寫技巧,當“蘇州”“銅仁”等地名在一幅幅扇子上慢慢成型,黔蘇兩地的文化聯結在筆墨流轉中愈發緊密。

蘇州泥塑體驗課上,彩色橡皮泥在支教團成員手中變成了靈動的小老虎,孩子們紛紛動手嘗試,揉、捏、壓,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製作出了憨態可掬的小豬、靈動的小魚等作品。最後,孩子們把自己親手製作的作品送給老師,小小的橡皮泥承載着滿滿的心意與童真。

雙語教學:拓展視野,開啓世界之窗

來自外國語學院的支教團成員發揮專業優勢,開展雙語教學活動,幫助孩子們拓寬國際視野。在低年級課堂上,成員通過輕快的歌謠、生動的字母教學和有趣的卡片遊戲,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孩子們認真模仿書寫字母,跟着念單詞,聲音清脆悅耳,“小貓、小狗”等具象詞彙的聯想,讓單詞記憶變得輕鬆有趣。

高年級的《鄉村比賽》繪本課上,支教團成員通過互動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們認識新詞彙,理解繪本內容。孩子們積極參與,不僅認識了各種蔬菜,還愛上了繪本里的奇妙世界。“國家與旅行”雙語文化課上,孩子們輪流扮演“文化小使者”,用簡單的話語介紹自己瞭解的國家標誌性建築,如“我來自中國,這是萬里長城!”“我來自法國,這是埃菲爾鐵塔!”孩子們眼裡閃爍着對世界的好奇與嚮往,文化碰撞在課堂上擦出別樣火花。

活力陪伴:運動歡歌,共築成長夢想

除了課堂教學,支教團還注重與孩子們的互動陪伴,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籃球比賽時,孩子們拍着球衝向籃筐,成員們在一旁加油吶喊,現場氣氛熱烈非凡;乒乓球檯前,小小的身影踮着腳接球,汗水溼透了衣衫,卻依然樂此不疲。晨跑時,孩子們像一羣歡快的小麻雀,嘰嘰喳喳地超過小老師們,把歡笑撒在跑道的每一個角落。

作業輔導課上,面對孩子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成員們俯身耐心講解,直到孩子們完全理解。當聽到“哦,我懂了!”的聲音時,成就感在師生間悄悄傳遞。課餘時間,支教團成員帶着孩子們合唱《稻香》,拍手的節奏和歡快的歌聲讓教室變成了音樂的海洋,孩子們邊唱邊晃腦袋,快樂洋溢在臉上。

“這段時光裡的歡笑與成長,會成爲我們共同的珍貴記憶。願希望班的孩子們帶着這份溫暖與收穫,在未來繼續閃閃發光!”支教團成員感慨地說。一週的支教時間雖短,但這份跨越千里的情誼和教育幫扶的種子早已深深種下。支教團表示,將持續關注孩子們的成長,讓黔蘇同心的溫暖跨越山海,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力量匯聚,照亮更多鄉村孩子的成長之路。(高瑩、李欣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