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守好文化遺產根脈 奏響文旅融合樂章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王榮文

近年來,肅南縣以守護民族文化生態多樣性爲核心,通過健全保護體系、完善傳承機制、創新融合路徑,持續加大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力度,在守住文化“根脈”的同時,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讓千年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機制先行築根基,政策資金雙護航

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主動對接上級政策,近三年累計爭取各級非遺補助271萬元,爲保護工作注入“資金活水”。先後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肅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評審與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文件,依法頒佈實施《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構建起“政策+法規”雙重保障體系。完成縣級及以上文保單位“四有”工作,健全長城保護體系與“縣、鄉、村、文保員”四級文保網絡,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全域覆蓋、責任到人”。

普查深挖家底清,數據賦能精準護

組建多部門聯合普查小組,深入8個鄉鎮、28個村(社區),通過座談、走訪、影像記錄等方式,對30餘項各級非遺項目開展搶救性普查,收集有價值線索40餘項,調查未列入名錄項目14項,全面掌握非遺“生存現狀”。同步啓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野外調查,複覈不可移動文物、登記新發現文物,建立文物資源數據庫並與國土空間規劃系統共享,爲文物保護“精準施策”提供數據支撐。

四級體系強傳承,文化成果“活”起來

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公佈縣級非遺名錄43項(含國家級3項),認定各級傳承人182名(含國家級3名)。全縣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47處、館藏文物1452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7件套)。編撰出版《肅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圖典》《裕固族傳統文化圖鑑》等書籍及音像製品,推動裕固族文化從“文獻記載”走向“活態傳承”。

載體搭建優環境,文化空間遍地開

建成國家級“裕固族服飾”傳承基地2個、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6個、鄉鎮非遺培訓點8個,6個民俗展廳入選省級“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名錄,打造多元化文化傳承空間。縣非遺中心、裕固族博物館等基地年均接待遊客4萬餘人次,實現保護傳承活動常態化、規範化開展。成功創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並修訂完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綱要》,細化形成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爲文化傳承營造“沉浸式”環境。

隊伍培育激活力,文化名片亮起來

依託非遺工坊、大師工作室年均開展技藝培訓3至5期,培訓200餘人次,將帶徒傳藝成效納入傳承人考覈,年均發放補助40餘萬元。舉辦民歌大賽、服飾展演等活動20餘場,參賽人數達600餘人次,先後有1人入選“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名單,1人獲評全國非遺工作先進個人,2人被評爲甘肅省鄉村工匠名師,5人被評爲甘肅省鄉村工匠,10人在省級賽事活動中獲獎。開展非遺“五進”活動300餘場次,組織傳承人赴新西蘭、荷蘭等國開展文化交流80餘次,讓裕固族文化“走出肅南、走向世界”。

融合創新拓路徑,文旅發展加速度

深化“民族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模式,在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推出民族歌舞演藝、傳統技藝展示、非遺產品展銷等文化體驗項目,實現文化保護與旅遊發展互促共進。引導非遺工坊(裕固族服飾、刺繡)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裕固族服飾工坊入選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助力“文化+鄉村振興”。探索“民族文化+文創”,開發特色旅遊文化產品200餘種,刺繡荷包等文創產品成功入選故宮博物院殘疾女性非遺文創展,推動“文化+文創”破圈。投資64萬元打造沉浸式劇目《裕固族婚禮》,豐富“文化+歌舞”表達,讓文化遺產成爲文旅融合“新引擎”。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踊躍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