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談判進入「減產」深水區 本週啟動逐條討論

塑膠公約談判本週將進行逐條討論,正式進入談判深水區。第六條「減少塑膠生產」條文直擊各國產業核心利益,將是主要角力戰場。記者曾原信/攝影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會議進入倒數三天。儘管上週六召開大會,各工作小組彙報成果時,多數條文仍懸而未決,括號文字不減反增,大會主席數度喊話各方落實「時間管理」。與會專家觀察,會議首周各國代表多處於「各自表述」階段,本週啓動逐條討論後,纔算正式進入談判深水區。其中,第六條「減少塑膠生產」直擊各國產業核心利益,勢必成爲本輪協商的主要角力戰場。

本屆談判以根據《主席文本》條約草案爲基礎,總共32條條文,其中第3條、第6條與第11條,被視爲三大最具爭議條文,分別牽涉「塑膠禁用清單」、「塑膠減量」與「財務支援」制度設計。

環境部代表團成員、臺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表示,雖然各國代表對每一條條文內容都有不同意見,但最核心的爭議點還是在第6條的「塑膠減產」,條文內容涵蓋塑膠的「永續生產」與「供應」,直接影響石化產業與產油國的經濟命脈,因此至今仍未進入實質討論,各方態度極爲謹慎。

樊國恕指出,該條文關係到從石化源頭進行上游控管,但遭產油國強烈抵制,認爲此舉將侵害能源主權與經濟利益。目前全球超過九成塑膠原料來自石油提煉,若從源頭限縮,將重創石化輸出國。

樊國恕說,歐盟、非洲聯盟及太平洋島國等多數成員仍主張,應將源頭減量作爲治理核心,並要求設下具體減塑目標與時程。然而截至目前,該條文內容仍陷僵局,也是本屆談判中最激烈的戰場。

樊國恕分析,爲降低產油國等的反對力道,談判桌上出現策略轉向,可能淡化「減量」(reduction)的強制性字眼,改以「永續生產」作爲論述框架,嘗試在環保目標與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至於如何界定「永續」與設定具體目標,將是接下來的角力焦點。他指出,第六條並不會被直接刪除,而是透過增修文字尋求共識,如何在文字上達成平衡,端賴大會主席的斡旋智慧。

樊國恕指出,主席團已多次強調,本次談判將遵循「共識決」原則,意即在所有國家同意之前,任何條文都不會通過。此舉雖讓談判過程更爲複雜,但也確保最終結果能獲各方接受。他說,大會主席團自開議以來就定調,談判過程雖然複雜,但態度是樂觀的,只是過程不會一蹴可幾。

另一位長期關注談判的場邊觀察家認爲,現階段不必在細節上過度糾纏,許多技術性問題可留待日後的締約方會議處理。真正重要的是先爲條約建立穩固的實施流程與程序,只要基礎架構明確,未來便能在既有框架內持續優化細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