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接發言採抽籤挨批餿主意 環境部:兼顧第三方意見
環境部今年1月17日審查臺電協和電廠改建四接第6次環評初審,正反雙方劍拔弩張。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環境部昨證實環評大會26日將審查「四接」開發案,環境部爲控制發言時間,將限縮發言人數以20人爲原則,遭環保團體痛批不僅限縮公民發言,還爲臺電開綠燈。環境部今表示,若只有正反意見,等同剝奪第三方不同的意見的表達,因此才做這樣的調整。
臺電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四接)今年1月第6次環評初審,當時因反對方不滿諸多問題未釐清,拒絕離場,導致無法進入閉門會議,環評委員投票決議以「建議通過」及「不同意開發」兩案並陳,送環評大會審查,本月26日將審查四接案。
本次環評大會將依環境部環評審查旁聽要點,限制旁聽人數以20人爲原則,若超過20人,現場登記發言民衆須抽籤選出,至於未被抽到的民衆,仍可準備書面意見供環評委員和開發單位參考,但此做法挨批限縮公民發言,更被直指機率性選出發言者是「餿主意」。
正反論述該如何平衡?環境部主任秘書蔡孟裕表示,過去登記發言民衆中,必須要協調出正反意見代表,但有很多民衆說自己是第三意見者,既不正也不反,過去做法等同剝奪了第三方意見表達的權利,所一這次纔會這樣調整,即使民衆沒有親自到環評現場陳述,也開放提出書面意見,這些意見彙整後都會提供給開發單位和環評委員來參考。
假如某方刻意大批動員,是否會讓某一方的中籤率變高?蔡孟裕指出,環評不是全民公審,不是聲量大就會通過與否,還是要回歸到環評委員的專業與獨立來審查和判定,這也是各界對環評的期待,環評都是希望讓各方意見能充分表達,也讓委員能充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