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護航多元共治,守護千年大運河文化遺產

江南時報訊(記者 錢月明) 爲築牢大運河生態屏障,強化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近日,大運河司法保護工作交流會在揚州召開。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李相波,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李紅建,揚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耀武,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楊曉蓉出席會議。會議通過發佈10起大運河司法保護典型案例、相關專家交流發言等,進一步推動大運河沿線各地法院在大運河司法保護工作方面的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提升司法審判能力和統一裁判標準。

據瞭解,近年來,揚州堅決扛起讓古運河重生的時代使命,率先完成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率先制定運河遺產保護地方性法規、率先建成數字管理和監測預警平臺,大力實施“綠楊城郭新揚州”行動計劃,高質量建成“國字號工程”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隋煬帝陵遺址公園、非遺珍寶館等一大批文化項目,搭建世界運河古鎮和運河城市精品景區合作機制,擦亮“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品牌,向世界講述中國大運河的新時代故事。

2023年11月16日,全國首個以大運河命名的環境資源法庭在揚州經開區法院揭牌成立,法庭的成立標誌着揚州大運河司法保護事業掀開了新的篇章。大運河環境資源法庭成立以來,揚州法院堅持高起點謀劃,緊緊圍繞“高質量審判”和“高水平保護”兩條主線,持續推進法庭工作創新發展。在運河三灣公園設立大運河環境資源保護教育基地,加強環保實境教育宣傳;在高郵湖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常態化開展巡迴審判,促進恢復性司法實踐。主動融入社會治理,關於加快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建議,被全國人大代表採納並作爲議案在全國兩會上提出,爲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智力支持。持續打造精品案例,充分發揮典型案例宣傳、指導功能,大運河司法保護影響力不斷擴大。

會上發佈了10起大運河司法保護典型案例,其中,揚州經開區法院審理的一件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2021年11月,大運河江蘇中段裡運河——高郵灌區入選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目錄,承載着千年治水智慧與生態治理經驗。針對灌溉工程周邊,設置捕魚工具、扒翻種植等違法行爲,現場督促整改到位,恢復文化遺產水利功能;法院還聯合當地檢察院、鎮政府探索建立長效保護機制,該案被寫入《江蘇法院環資審判白皮書》。本案通過把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程序優勢轉化爲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司法效能,形成多元共治格局,運用較低司法制度成本實現公共利益實質性保護,實現了對歷史文化遺產有效司法保護。

淮安作爲大運河重要節點城市,其豐富的古墓葬、古建築等文化遺存是大運河文化帶“物質遺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盱眙縣人民法院審理的盜掘古墓葬一案中,“韓母墓”雖非直接的水利遺存,但其蘊含的特定歷史時期喪葬文化、地方歷史記憶,深刻地反映了運河暢通所催生的淮安地區經濟繁榮與文化積澱,是大運河沿線“城、水、人”共生文明脈絡的重要物質見證。人民法院以刑事司法的剛性手段,既打擊了具體文物犯罪行爲,更守護了大運河文化帶中“地方歷史記憶”的物質載體。案件審結後,人民法院延伸司法職能,敏銳發現文物古蹟保護中的薄弱環節,並向淮安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發出關於加強文物保護管理的司法建議。

下一步,江蘇大運河沿線城市將堅決扛牢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切實加強司法保護,履行好“一江清水向北流”的重大使命;深化與運河沿線城市法院的交流,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加快建成現代化環資法庭,鍛造一流的環資審判隊伍,共築大運河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深化司法、行政機關、研究機構和行業協會之間的對話,保障大運河文化帶等國家戰略實施,促推文旅融合發展,構建大運河綜合保護多元共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