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羅奇:美國將變成世界經濟增長阻力

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將成爲增長的阻力。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個任期的政策和不確定性給疲弱的全球經濟帶來了天翻地覆的外部衝擊。

美國不再是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成爲問題本身。美國一直充當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支柱,如今轉向保護主義,給本已脆弱的全球貿易週期帶來重大風險。與此同時,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嚴重離間了美國和歐洲,也撕裂了北美——特朗普正試圖破壞加拿大的獨立。

對美國來說,覆水難收。特朗普令人震驚的言行侵蝕了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是美國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基礎。即使在特朗普離場之後,損害仍將長期存在。既然美國曾經放棄過作爲自由世界之錨的道德權威,誰敢說這種情況不會重演呢?

信任的崩塌將給經濟表現蒙上長期而持久的陰影,尤其是對美國經濟本身。在美國,這將影響企業決策,尤其是與招聘和資本支出相關的代價高昂的長期承諾。企業需要根據對未來增長軌跡的預期來調整運營計劃,如今,這是一個越來越不確定的命題。資產價值和消費者信心也受到了衝擊。不確定性是決策的敵人,它很可能令美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陷入休眠。

對中國來說,國家主導的政策引導可能會減輕特朗普政策衝擊的初期破壞力。但特朗普關稅升級的壓力將破壞中國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這會令經濟增長尤其面臨挑戰。

特朗普衝擊不僅可能加劇中美衝突,還可能嚴重削弱兩國的增長前景。不要指望其他經濟體能填補這一空缺。有朝一日,印度或許能夠填補一部分缺口。但印度在世界GDP中所佔的份額相對較小,目前爲8.5%(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而中國和美國加起來爲34%。這意味着那一天還遙遙無期。

歐洲也是如此。雖然歐盟佔世界GDP的14%,幾乎是印度的兩倍,但歐洲仍然苦於增長乏力,全球關稅戰升級所造成的貿易壓力增加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說跨大西洋聯盟的明顯破裂也有其積極一面的話,那就是強化歐盟的戰略凝聚力,而這應該會對歐洲的國防開支產生巨大影響。但這也需要時間。與此同時,歐洲也將同樣面臨在企業和消費者預期及決策方面的不利影響,與美國所遭受的影響相當。

這一切對未來幾年的全球經濟前景意味着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5年和2026年全球經濟增速均爲3.3%,這一預測過於樂觀。雖然今年早些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增長勢頭,但我懷疑下行風險將逐步積累。

這意味着對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將略有下調,2026年及之後的增速放緩將更加明顯。

從某種程度上說,關稅戰的目的是促進友岸外包和強化供應鏈韌性,全球經濟的供給側可能會嚴重承壓。曾經全球化的世界將承擔新的調整成本。如果工業向成本更高的本地生產商迴流,這不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也會降低生產、組裝和交付的效率,而這種效率在過去30年裡支撐了全球的通脹放緩趨勢。

特朗普政府即將於4月2日實施的多邊“對等關稅”所導致的成本上升尤其棘手。面對可能出現的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成本增加和價格上行壓力可能會把全球經濟推向滯脹。

特朗普衝擊實際上相當於一場全面危機。它很可能對美國和中國經濟產生持久衝擊,而且其影響幾乎肯定會通過跨境貿易和資本流動蔓延到世界各地。也許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場地緣戰略危機,反映了美國全球領導角色的反轉。(編譯/朱麗)

本文由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3月25日發表,原題爲《一個天翻地覆的世界》,作者是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