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中國經濟增長見阻力 仍有復甦亮點
然而,我們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並不悲觀。拉動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能之一在於製造業投資的復甦。從週期性角度來看,製造業企業利潤上半年增速超過20%,遠高於疫情前2019年全年的負增速。同時,產能利用率已經回升至歷史高位,其中大部分行業均可見顯著改善。而全面降準、中長期貸款穩健增長,以及貸款利率水平微降等,也爲製造業投資的加速復甦提供了有利的貨幣信貸條件。
誠然,部分地區疫情重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衆出門就餐、旅遊等的意願,但更主要的原因仍在於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偏低的收入增速。民營和中小企業是中國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但其仍未完全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生機。從最新數據來看,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雖然繼續增長,但仍顯著低於2019年增速,這或對消費支出的全面復甦形成一定幫助。
從結構性因素來看,自從推動十四五政策以來,中國對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的重視程度顯著加強,這將有助於推動高端製造行業發展,從而繼續在全球價值鏈上向上攀登。此外,預計基建投資在下半年也有加速的趨勢。截至7月份,專項債發行額度僅佔全年總額度39%,遠低於往年同一時期的進展,而未來預計可望加速,爲基建投資提供支持。
此外,中國投資和貿易的復甦形勢相對穩定。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繼續提速,基本接近疫情前水平。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加快、房地產投資初現回落跡象,結構持續優化。隨着工業企業利潤繼續恢復、產能利用率位居高位,及專項債不斷放量,預計製造業和基建投資增長有望繼續加速。
中國日前發佈的貿易數據依舊亮眼,進出口增長雙雙打破預期,顯示全球經濟復甦也在正軌。但隨着2020年基數逐漸提升、全球消費支出從商品轉向服務,下半年進出口年增長或將有所放緩。
風險因素方面,中國正在逐漸成爲市場焦點,並引起投資者對其改革的密切關注,房屋、教育及科技等領域的企業亦正受此影響,對總體股市構成壓力。
由於監管調整,短期內科技股的盈利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相對而言,新能源類股既受益於政策支持,又具有極大發展空間,且優質標的較多,業績透明度較高,有望成爲市場投資者追捧的對象。
隨着中國國務院近期公佈「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細化能源、交通等領域的發展目標,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重點提及循環經濟。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背景下,後續新能源、環保等行業迎來長期發展空間。
未來一年,預計中國經濟還將繼續穩步復甦,然而政策助力必不可少。除了加快專項債發行進度之外,預計財政支持還將延續,包括針對企業研發投入、設備更新升級、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等提供定向的稅收優惠等。貨幣政策方面,儘管政策利率或將繼續保持當前水平,融資規模增長也將保持整體穩定,但定向降準、再貸款、中期借貸便利展期等措施仍然有充裕空間,尤其是對中小企業、普惠和綠色金融的定向支持有望繼續加碼。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復甦仍在進行時,貨幣和財政政策預計將穩中偏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