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丨“職業閉店人”避不開法律責任 司法爲預付式消費堵漏洞

本文轉自:人民網

在健身房、理髮店、教培機構等辦了會員卡、交了預付款,卻遇上店鋪換了老闆。“新”老闆只想快速關店破產了事。作爲消費者,應該如何維權?

小王是某家瑜伽店的老顧客,多次在店內充值購課。

某日,小王突然發現瑜伽店無法約課,聯繫客服也無人回覆,而店面大門緊閉。小王意識到,瑜伽店跑路了。

原來,店鋪所屬公司在半個月前就註銷了,股東和法定代表人也在註銷前進行了變更。新的法定代表人小明表示,原會員可以到另一家美容店消費。

小王不願意到美容店消費,於是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小明賠償會員卡中未消費的金額。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服務領域店鋪跑路現象頻發。這背後,常有“職業閉店人”接手跑路店鋪。他們接手後,一邊以“沒錢”爲由應付消費者維權,一邊迅速關店逃債,或者巧立名目將會員轉到其他不相關店鋪,實現所謂的“死客激活”。

面對“職業閉店”亂象,消費者能否挽回損失?司法機關如何助力構建一個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

說案例、講法律,本期“說法”關注預付式消費權益。(金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