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博愛座爭議再起

(圖/本報系資料照)

博愛座改成優先席,根本沒有用!看吧,臺灣竟然發生爲了捷運博愛座爭搶,老人家拿揹包揮打年輕人,結果被年輕人擡起碩壯的大腿,一大腳踹倒在對面座位上的事件。這應該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爲了博愛座,有年輕人敢把老人家一腳踹倒的畫面吧,臺灣又寫下了一項歷史紀錄。

老人家爲什麼都要趕走坐博愛座的年輕人?因爲幾十年這個國家社會就是這樣教導國民,然而這些年來,年輕一代對這個國家社會失望,普遍興起了厭世感,於是當他們坐在博愛座上,被代表他們眼中的既得利益者的老人家要求讓座,當然就極度不高興,不願意理會,甚至反脣相罵,或者乾脆大打出手了。

最近有人說這個國家社會興起了「厭童」氛圍,很多人沒辦法忍受一丁點公共場合,包括大衆捷運上兒童的吵鬧行爲。其實何止「厭童」,新聞中那一大腳,就是臺灣社會「厭老」的表徵。

幾十上百年累積的敬老傳統,只需一個世代,就敗光了。

「厭童」與「厭老」的背後,其實是厭世感。厭世感充塞心靈後,只有實質利害才能打動與影響厭世的人,其他不管你講什麼道德勸說,都只是多嘴而已。道德勸說有用的前提是聽者在意別人感受,但現在好多人,耳機一戴,一手拿着手機,另一手拿着手搖飲,就什麼也不在乎了。

厭世感之下,如果把國家社會的恨意,歸咎在違規的人身上,就會出現扭曲的正義感,其中最爲變態就是交通檢舉達人,這是臺灣在人類歷史上獨有的現象,其他人類羣體從來沒出現過。

扭曲的正義感也驅使了一大批人,往政治議題靠過去,自以爲可以影響國家社會,於是一些人集結起來,在街頭吶喊搖旗杆,或者在網路上扯東罵西,就以爲可以改變世界了,事實證明不過是浪費社會資源。

扭曲的正義感背後,則是罪惡感,好像不出面阻止犯錯或違規的人,就是幫兇,於是有人就會在網路上幫忙貼文貼圖,口誅筆伐,而政治人物、政黨甚至政府體制,也會想辦法利用這樣的集體情緒,把那股義憤填膺的攻擊力道,導向了他們的政敵。

老人家要求年輕人讓座,也是一種正義感,但不是扭曲的正義感,而是趕不上世代變化的過時正義感,這時候需要政府出來幫忙協調與緩衝世代之間的矛盾。但政府不只沒這麼做,還搧風點火,把博愛座改成了優先席,也把原來的禮讓老弱婦孺字眼刪掉,直接說請讓座給有需要的人。

呵,什麼叫有需要?肚子痛、心情不好,也算!因爲這是年輕人的訴求。

捷運公司說,有些人的需求是看不出來的!此言差矣,看不出來,就是沒有!

需要坐博愛座,就是客觀上看得出來有需求的人優先,而如果看不出來,你就必須先去捷運服務檯申請一張證明,如果老人家過來要求你讓座,你就秀出證明,然後政府也要宣導,那張證明就跟身心障礙證明一樣,代表弱勢族羣,可以優先乘坐博愛座。

現在的狀況是,政府體制放任公民相爭惡鬥,只要不影響選票,我就那樣去做。

你看捷運博愛座改成優先席,但標牌上依然畫着老弱婦孺的圖案,於是年輕人與老人家各自解讀,各自認爲自己有理,當然就打得更厲害了。(作者爲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