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當「中國輝達」?

由於輝達產品在中國受限,寒武紀和沐曦股份在上半年業績都呈現爆發式增長,超越過去三年總和。圖/美聯社

中國三家AI晶片近年淨利潤表現

新聞提要■美國對中國祭出科技管制,GPU巨頭輝達無法倖免,執行長黃仁勳表示,四年前輝達在中國市佔率約95%,如今只剩50%。而此事件市場關注的不僅只是將對輝達帶來多少衝擊,還有一重要問題:誰能在中國市場取代輝達,是華爲,還是另有他人?

9月26日,在各方期待下,中國GPU明星企業摩爾線程,科創板IPO申請成功通過上交所上市委審議。從6月30日申請IPO到成功過會,僅用了短短89天。若順利上市,將成爲今年科創板最大IPO。

與此同時,另一家GPU企業沐曦股份也正努力拚上市、寒武紀則拋出人民幣近40億元定增計劃,競爭愈發激烈。市場都很好奇,上述三家企業或者其他「選手」,誰能在輝達被迫逐漸淡出中國市場時,扛起「中國輝達」的大旗。

從晶片類型看,摩爾線程與輝達更接近。寒武紀、華爲海思是做ASIC晶片,摩爾線程則號稱是中國目前唯一實現全功能GPU量產的廠商。該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來,已成功推出四代GPU架構,並拓展出涵蓋AI智算、雲計算和個人智算等應用領域的計算加速系列產品。

與摩爾線程同在GPU賽道的沐曦股份,主要做高性能通用GPU,致力自主研發全端高性能GPU晶片及計算平臺,設計銷售用於AI訓練和推理、通用計算與圖形渲染領域的全端GPU產品。

拚血統更要拚業績

再從「血統」看,與寒武紀創辦人陳天石是「本土派」出身不同,摩爾線程初創團隊帶有輝達基因。創辦人張建中,2006年加入輝達任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2020年離職創立摩爾線程。

此外,另三位聯合創辦人周苑、張鈺勃、王東,也曾在輝達工作多年。一位核心技術人員楊上山也來自輝達,與張鈺勃都曾擔任過輝達的GPU架構師。

沐曦股份則是超微(AMD)派。創辦人陳維良於2007年加入AMD上海高級總監,2020年離職創立沐曦股份。兩位首席技術官彭莉和楊建也是超微出身。

儘管兩家企業與當前全球兩大GPU企業都有淵源,但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還是要業績說話。

從營收看,目前寒武紀仍明顯領先,摩爾線程原本落後沐曦股份,但在今年上半年後來居上。

由於輝達產品在中國受限,寒武紀和沐曦股份在上半年業績都呈現爆發式增長,超越過去三年總和,只是沐曦股份目前能從輝達分到的紅利仍明顯較少。

利潤方面,寒武紀同樣贏過其他兩家企業,今年上半年率先轉虧爲盈,而另兩家仍在虧損,但有所收窄。

只是中國專家也坦言,在綜合研發實力、核心技術累計、產品客戶生態等方面,中國企業仍與輝達等國際巨頭存在很大差距。輝達還有經過數十年累積,由無數資料庫和全球數百萬開發者組成的龐大生態系統:CUDA,該生態系統在目前的行業處於壟斷地位,也賦予輝達GPU強大的競爭力。

差距猶存 機會當前

此外,從產品性能方面,當前中國各大晶片企業與輝達存在一定的「代差」。以前段時間被禁的中國特供版H20晶片爲例,從許多性能數據看,這款「縮水版」晶片核心性能仍能力壓一衆中國本土AI晶片。

不過分析也認爲,目前是中國晶片廠商絕佳的發展機會。美國推出史上最嚴格的全球AI管控新規、中國加快推動AI晶片自主可控,加上AI下游應用市場的迅速擴張,對推動需求乃至產品進步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