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重金屬超標!旭蟹生蠔鎘含量驚人 恐影響腎功能
消基會抽查市售旭蟹、丁香魚、海膽、生蠔共計26品項,檢出鎘的有24件,其中14件高於限量標準,呼籲政府提高抽驗頻率,並針對高不合格率品項如旭蟹、生蠔,在高消費量季節加強抽驗以利源頭管理。(本報系資料照)
水產品是國人餐桌上常見食材,然而海洋污染、加工過程中常由鉛及鎘混入其中,「鉛」將影響神經系統發育,而「鎘」則可能損害腎臟功能,爲此消基會抽查市售旭蟹、丁香魚、海膽、生蠔共計26品項,檢出鎘的有24件,其中14件高於限量標準,呼籲政府提高抽驗頻率,並針對高不合格率品項如旭蟹、生蠔,在高消費量季節加強抽驗以利源頭管理。
消基會表示,該調查於7月進行,從臺北傳統市場、新北大賣場及網路平臺採集26件水產品,包括6件旭蟹,來自緬甸、泰國、菲律賓、臺灣,10件丁香魚,分別來自日本、臺灣、越南等,5件海膽,源自智利、中國大陸、越南及5件生蠔,產地爲美國、韓國、日本,而調查聚焦外包裝標示及重金屬鉛與鎘含量。
消基會指出,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包裝應清楚標示品名、內容物、產地、有效日期等資訊,但26件樣品中有7件未達標準,例如缺漏內容物、重量或製造商資訊,甚至有商品完全無標示,還有產地標示混淆的情況。若經主管機關認定違規,業者可能面臨3萬至300萬元罰鍰,嚴重者甚至可要求歇業。
重金屬方面,旭蟹類6件樣品均未檢出鉛,但5件鎘含量超標;丁香魚類10件樣品中,6件檢出鉛含量,但皆未超出限量,而鎘部分則是10件全檢出,其中7樣超標;海膽類有1件鎘超標;生蠔類則有2件鎘含量超出限量,消基會表示,由於檢測以「鮮/溼重計」,部分超標樣品是否違規仍需主管機關進一步判定。
消基會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水產品時,特別是網路購買,應仔細檢查標示是否完整,避免買到來源不明或過期商品,對於高風險品項如旭蟹、生蠔與海膽,建議選擇具檢驗報告或認證標章的商品。
消基會表示,由於水產動物活體離開水池後,因本體的水分或環境突然改變而吐水,都會產生失水重的狀況,但目前《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規定水產動物的重金屬限量都以「鮮/溼重計」,應更明確的定義「鮮/溼重計」,尤其市面上有些水產都會經過微加工,一旦有微量的重金屬檢出時,就容易造成判別上的爭議。
此外,針對高不合格率品項如旭蟹、生蠔,政府未來應提高進口時抽驗比率,且在高消費量季節加強抽驗以利源頭管理,除了公開不合格商品資訊外,也應建立方便的查詢平臺,讓有需要的消費者可以直接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