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星城市,悄悄上演大逆轉

文丨西部君

優秀的城市,總是成雙成對出現。

中國區域經濟中有一個突出的現象,那就是涌現出了多組被大家津津樂道的“雙子星”城市。

廣東:廣州、深圳。

江蘇:南京、蘇州。

浙江:杭州、寧波。

福建:福州、廈門(泉州)。

山東:濟南、青島。

遼寧:瀋陽、大連。

如果不限於一省,重慶、成都,北京、天津,也算是代表性的“雙城記”。

這些“雙子星”城市,在很多時候對外都給人以齊頭並進的觀感,成爲撐起所在省乃至區域的“頂樑柱”。

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少“雙子星”城市間的發展走勢,正在出現微妙變化,甚至是分化。它們爲城市格局的洗牌,添加了新的註腳。

“雙子星”城市中,到底哪些處於下風,哪些又成爲新贏家?

01

先看廣州、深圳。

這可能是最受矚目的“雙子星”城市了。

一來,兩座城市都是一線城市,也是唯一的純一線“雙子星”城市。

二來,兩座城市發展格局的變遷之大,幾乎可以用“逆轉”來形容。

2012年,頂着“最年輕”城市光環的深圳,GDP總量首次超越廣州。

到2023年,深圳GDP之於廣州的優勢,已擴大到4000億以上,約莫等於珠海的體量。

並且,從目前的狀況看,隨着深圳在科創、產業升級等方面的持續發力,廣深間的差距,在短時間內有望進一步拉大。

兩座城市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差別就非常明顯:廣州爲2.0%,深圳爲5.4%。

同時,一個值得注意信號是,根據最新公佈的國土空間規劃,兩座城市的定位似乎也在發生微妙變化。

作爲千百年的來“南大門”,廣州算是典型的門戶城市。但深圳最新的功能定位中,也包括了“對外開放門戶”。

雖然相對於廣州的“綜合性門戶”,“對外開放門戶”的功能相對要單一,但作爲一種增量,深圳定位上的升級力度明顯更大。

過去,作爲改革開放的窗口和前沿陣地,深圳主要功能偏向於經濟屬性,但隨着城市綜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其整體能級提高、城市功能變得更豐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02

南京與蘇州的增速差別,在今年也尤爲突出。前三季度,南京的GDP增速爲4.4%,蘇州則高達6.0%。

這與蘇州在製造業、外貿等方面的優勢繼續擴大有關。

不過,這很難說只是偶然性因素。

放在更長時間內來看,南京與蘇州的GDP總量差距也處於不斷擴大的狀態。

並且,在整體觀感上,近年來蘇州作爲“最牛地級市”的名號越來越響亮,相對來說,南京似乎總是顯得異常“低調”。

人口的變化,或最直觀。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蘇州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時間裡,新增人口高達228萬,居江蘇第一;南京則僅有131萬。

在總人口上,2023年蘇州比南京多出了差不多350萬人。

根據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南京的定位爲:

相較於2016年的定位,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那就是原先的“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的定位不見了。

雖然最新的定位中,依然有“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但箇中差別,還是值得品味。

當然,必須承認,有着“徽京”之稱的南京,確實有一定特殊性。

對內,江蘇是全國萬億級城市最多的省份,南京之外,還有蘇州、無錫、南通、常州四座萬億之城。

對外,合肥近年來在人口、產業等方面,也均表現出快速上升勢頭。

作爲“弱省會”的南京,要提升綜合影響力和存在感,的確面臨不小的挑戰。

當然,在另一角度可以說,不夠“強”的南京,正是“散裝省份”江蘇均衡發展模式的一個必然結果。

03

前三季度,杭州和寧波的GDP增速分別爲4.5%和5.3%,差距不算大。

但這種差別,還是能夠反應這兩座城市近年來在發展態勢上的區別。

在上一個發展週期中,杭州憑藉互聯網數字經濟可以說是迅速上升爲全國明星城市。

相對來說,以製造業著稱的寧波,似乎缺席了互聯網風口,而略顯傳統與保守。

但近年來,憑藉着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及航運貿易優勢,寧波卻展現出突出的後勁,與杭州GDP的相對差距有縮小之勢。

2016年,寧波GDP與杭州的比值爲77.3%,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已提升至82%。

今年前三季度,寧波GDP名義增量更是超過杭州,居浙江全省第一。目前的寧波,已成爲GDP第十城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04

和南京類似,福州也是一個頗爲特殊的省會城市。

作爲省會的福州,在絕大多數時間裡,論對外知名度、經濟總量、人口等,都缺乏足夠的存在感。

直到2021年,福州GDP總量才22年來首次超過泉州,上升爲福建經濟第一大市。

在對外的城市形象甚至級別上,副省級城市廈門,也明顯壓過福州一頭。

但近年來,福州明顯有“揚眉吐氣”的勢頭。

2021年,福建出臺支持福州實施強省會戰略的若干意見。

其中明確提出,支持福州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大力支持福州做大做強,增強省會城市輻射帶動力,積極推進撤縣設區等行政區劃調整,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福州GDP增速達6.1%,略低於泉州的6.6%,但總量依然高於泉州,且較廈門的4.9%的增速高出1.2個百分點。過去幾年,福州GDP增速甚至一度領跑萬億城市。

數據顯示,從2018年至2023年,全國相繼有10座城市躋身“萬億城市俱樂部”。而這5年來,2020年首破萬億大關的福州,GDP增長了51.81%,高居26座萬億城市之首。

這背後除了強省會戰略帶來的各項發展要素的聚集,福州自身在產業上的發力密不可分。

目前福州培育了新材料、光電、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5個省級及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新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已超過40%。

從方方面面看,福州都在捍衛作爲省會城市的榮光。

05

濟南近些年的故事,與福州類似。

一方面,濟南與福州都是長期以來“低首位度”的省會代表,且在同一年躋身萬億俱樂部。

另一方面,在省內,它們也同時面臨多座城市的競爭。福州是泉州、廈門,濟南則是青島、煙臺。

但隨着強省會時代的到來,濟南的發展氣勢明顯產生了變化。

首先,吞下萊蕪,人口、經濟都獲得“擴容”。

其次,經濟總量超過煙臺,僅次於青島。且近兩年在增速上,也與青島穩定維持在省內第一梯隊。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口增長方面,濟南也與青島旗鼓相當,成爲目前山東省內僅有的保持人口增加的兩座城市。

06

瀋陽和大連,這兩座副省級城市,都曾爲風光一時的明星城市。

但在東北區域的整體變局之下,兩座城市都經歷了明顯的跌落。

不過,就眼下的情況看,瀋陽似乎正在找回存在感。

一是,被明確要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甚至傳出已拿下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名號。

二是,在最新國土空間規劃所給出的定位中,瀋陽較大連的優勢,明顯體現出來。

瀋陽:

大連:

最顯著的區別:瀋陽是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大連則是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瀋陽人口增量爲96.4萬人,大連爲76萬。

2023年,瀋陽人口增加了5.7萬,居東北第一。同期大連則只增加了0.8萬。

這樣的背景下,兩座城市未來的發展走向,還是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包括,瀋陽在經濟總量上,到底會不會超過大連?

07

上述“雙子星”城市之外,重慶、成都,以及北京、天津,由於不屬於同一省份,就不再作具體比較。

參考幾組“雙子星”城市的變化,有幾個規律值得注意。

一是,一些製造業、外貿等單項實力突出,但綜合能級不那麼高的非省會城市,正在顯示出較強的發展後勁。

典型如深圳、蘇州、寧波。

由於製造業在今天變得愈發重要,這些城市正在站上新風口,有望繼續擴大發展優勢,乃至實現整體能級的提升。

二是,一些經濟實力不突出、首位度不夠高的省會城市,通過打造“強省會”、發力新產業,綜合“存在感”和發展勢頭明顯改觀。

典型如福州、濟南、瀋陽。

並且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由於省會城市本身的發展要素及承載的功能都更豐富,那麼越是在區域發展整體承壓的情況,它們越可能被倚重,成爲政策、資源傾斜的“首選”。

三是,一些傳統的,向來承擔着大區中心功能的“強省會”城市,正面臨一些挑戰。

典型如廣州,包括與重慶相對而言的成都,當前都需要在產業升級上有新突破。

雙子星城市間的格局變化,有一些偶然性、階段性的,也有一些趨勢性、長期性的。它們之間的相互競爭,本身也是城市發展活力的一種來源。讀懂這些變化,也就能更明白和順應城市競爭的規律。

沒有城市能永遠處於風口,但永遠有城市在站上新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