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打獨鬥的美國 vs.善用戰略空間的中國 貿易戰勝負是否悄悄逆轉

▲這場貿易戰的關鍵,不再只是關稅數字的高低或誰先出招,而是誰能夠整合資源、爭取盟友,打造長期戰略優勢。(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中貿易戰的火藥味再次升高。美國總統川普週三直接宣稱中美兩國已經「身陷貿易戰」。他強調,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 100% 關稅是「維持尊嚴的必要手段」,並聲稱「如果沒有關稅,美國就什麼都不是」。

然而,就在川普發表強硬談話的幾小時前,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卻釋出不同調訊息,表示若中國願意放寬稀土出口限制,美國可能會延長三個月以上的「關稅休戰期」。

自今年以來,美中雙方已進行多輪九十天的短期暫停協議,但這次言詞對比的反差,顯示白宮內部在對中政策上仍存在分歧:川普想展現強硬,經濟團隊卻在努力控管市場反應。

北京則採取另一種節奏。中國推出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規定,要求任何含有微量中國稀土元素的產品出口都必須獲得中國政府批准,等於爲全球供應鏈設下「中國門檻」。這是中國首次以制度方式將自身的產業主導權,轉化爲國際經濟槓桿。

華府的反應是擴大政府對戰略產業的干預。貝森特宣佈,美國將入股或增持多家涉及晶片、稀土與國防供應鏈的企業,藉此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這樣的做法,與川普一貫倡導的「自由市場」精神幾乎背道而馳,卻反映出美國面對中國經濟戰略時的焦慮與現實:川普政府正在用「北京式產業政策」來對抗北京。

同時,外交氣氛也日益緊張。貝森特罕見地點名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不尊重、失控、甚至精神錯亂」,北京則立即以制裁韓國航運公司作爲反擊。中美雙方的強硬言辭與制裁動作,不僅是政策摩擦,更揭示出雙方正進入一個「策略互試」的新階段。

目前,外界普遍預期川普與習近平可能在韓國會面。儘管雙方仍有接觸,但市場早已感受到不安。美股震盪、黃金上漲,投資人越來越擔心這場「關稅牌局」是否會變成真正的經濟對撞。

▼美中雙方已進行多輪九十天的短期暫停協議,但這次言詞對比的反差,顯示白宮內部在對中政策上仍存在分歧:川普想展現強硬,經濟團隊卻在努力控管市場反應。(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如果川普認爲「可以單獨壓制中國」 美國將在結構性競爭中失算

這場貿易戰的關鍵,不再只是關稅數字的高低或誰先出招,而是誰能夠整合資源、爭取盟友,打造長期戰略優勢。

川普這次公開宣稱「貿易戰已經開打」,並威脅加徵100%關稅,看起來像是強硬出擊,實際上卻有一點虛張聲勢的味道。川普政府一直有個盲點,就是過度相信「美國自己就能搞定一切」,甚至抱持「美國越強,盟友越應該自動跟上」的想法。但事實是,國際政治講的是實力的組合,不是獨行俠的勇氣。

從冷戰以來,美國最大的國際優勢,其實並不是單靠軍事或經濟實力,而是它能夠把一票盟友聚在一起,共同維護一個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不論是G7、北約、還是印太戰略,美國都是那個中心樞紐。

但川普時代的外交風格,把「與盟友談判」當成了「勒索盟友」,高關稅、退出聯合國的組織,對歐洲課鋼鋁稅、逼日韓投資美國,這些做法,讓過去最親近的夥伴對美國產生了不信任。

在這一輪對中國的經濟交鋒中,中國反而更像是一個有備而來的戰略玩家。它清楚知道如何利用美歐內部的不合、如何把區域國家拉入自己的供應鏈圈,甚至懂得在關鍵時機出手「卡住」全球產業鏈,像這次針對稀土的新規,打的就是美國的痛點。

此時,美國如果不懂得團結盟友,一味靠高關稅和強勢喊話,只會讓自己在國際舞臺上孤立無援。即使美國在科技和資本上仍有領先優勢,但若失去盟友的支持,這些優勢反而會成爲脆弱點——因爲太依賴全球供應鏈,卻無法掌控節奏與節點。

我們也看到,川普政府內部政策訊號混亂,今天說對中國100%加稅,明天又傳出可能延期談判;今天說要切斷對中國出口,明天又說還可能跟習近平會面。這樣反覆無常的外交路線,不僅讓市場不安,也讓盟友無所適從。

北京很清楚川普的性格:在國內政治壓力大、市場出現劇烈震盪時,川普往往會退讓,甚至用模糊協議包裝「勝利」。這種可預測的「打帶跑」戰術,正是中國選擇冷靜觀察、等待對手自亂陣腳的原因。

從整體格局來看,中美之間的競爭,早已不是短期貿易爭端,而是全面的戰略態勢塑造。中國在默默經營供應鏈控制、外交突破、資源壟斷的同時,美國卻把時間和政治資源浪費在單邊施壓與國內鬥爭上。

筆者要強調的是:如果川普繼續誤判形勢、忽略盟友的戰略價值,認爲「美國可以單獨壓制中國」,那美國在這場結構性競爭中,真的會失算。

盟友是美國最大的資產,不是附庸,更不是可以隨意喊價的交易對象。沒有強而有力的盟友支持,美國對中國施加的壓力,終將變成紙老虎。而中國已經用行動證明,它有能力、也有耐心,一步步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

在接下來的APEC峰會、川習會以及稀土談判中,真正值得觀察的,不是誰講話聲音比較大,而是誰能穩住陣腳,團結夥伴,打出連貫戰略。

最後,筆者提醒,雖然大家都期待川習會,但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北京至今沒有正面確認。如果習近平最後決定不出席,真的不用太意外,因爲中國可能已經有了新的盤算!

▼在這一輪經濟交鋒中,中國反而更像是一個有備而來的戰略玩家。它清楚知道如何利用美歐內部的不合、如何把區域國家拉入自己的供應鏈圈,打的就是美國的痛點。(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