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普法“聲”入村組 羣衆聽得懂記得牢

近期,文山市司法局通過雙語普法、互動體驗等方式加大普法宣傳教育。活動期間累計覆蓋羣衆1.2萬人次,發放宣傳資料5000餘份,解答諮詢500餘人次,現場調解糾紛15起。

“用我們的話講法律,聽得懂、記得牢,我們喜歡這樣的普法方式。”柳井鄉老寨村一老人的感慨道出了雙語普法的實效。近日,柳井鄉“焰舞彝鄉”火把節上,民族教育工作隊的普法節目《學16條強治理,聽身邊事明法理》亮相。隊員們以彝語演繹、漢語解讀的方式,將《文山州村組兩級治理重點任務清單》轉化爲20餘個“有原型、有溫度”的生活故事——從宅基地糾紛調解到山林防火責任,都是羣衆日常遇到的問題。“遇到糾紛找調解,受傷維權留證據”等實用指引,讓法律條文變成“聽得進、用得上”的生活指南。

在秉烈鄉丫科革村的民族服飾展上,工作人員用雙語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結合服飾上的圖騰故事,解讀文化傳承與法律保護的關係,遊客紛紛駐足聆聽。東山鄉招商招聘會現場,隊員用彝漢雙語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籤合同要寫清工資標準”“拖欠工資可投訴”等提醒,讓務工羣衆聽得明明白白。

“過節學法兩不誤,這樣的普法真貼心。”在各鄉鎮開展節慶活動的每個環節,法治元素都融入其中。文藝隊演員化身“普法宣傳員”,將宣傳資料送到觀衆手中。長街宴上,志願者向羣衆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大爹,菜品新鮮才放心,購買了變質食品可維權”。火把製作區,工作人員結合選材工藝普及《森林防火條例》,參與者紛紛表示要牢記“安全用火守規矩”。

“山林着火誰負責?”“糾紛調解找哪個部門?”追慄街鎮沙子坡村舉辦的火把節活動中,法治問答的問題剛提出,便被羣衆爭相搶答。沙子坡村作爲追慄街鎮基層治理“1552”模式的示範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以此次火把節爲契機,定製化“法治套餐”點燃羣衆參與熱情,弦子舞巔峰對決間隙,送出100餘份法治文創產品;篝火晚會期間開展“法治夜話”活動,用真實案例講解婚姻家庭、土地流轉法律知識,現場化解2起鄰里糾紛。

從被動聽講到主動參與,羣衆在歡聲笑語中成爲法治宣傳的主角,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文山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持續深化普法品牌建設,把常態化法治宣傳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緊密結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法治新格局,爲鄉村振興築牢法治根基。

記者 朱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