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億”短劇《家裡家外》破圈啓示:四川影視產業何以崛起?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佳霖 廣州報道

當《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全球票房突破150億元之際,四川影視產業再度破圈:截至3月17日晚間,全體採用地道四川方言、以1981年川渝特大洪水爲背景的《家裡家外》在紅果平臺累計播放量突破10億次,抖音相關話題閱讀量同步突破10億次。

據媒體報道,《家裡家外》在紅果、愛奇藝、抖音等多個平臺播出。這部短劇共79集,由成都光與光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十月初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四川省廣播電視局在《家裡家外》的策劃創作、立項備案、內容審覈、宣傳推廣等方面進行全流程參與。

紅果+聽花島+四川文旅,家庭+年代+方言+川渝文化,《家裡家外》如同它所被期待的一樣,在巨大的媒體聲浪下成爲爆款。

值得注意的是,火爆全球的《哪吒2》也出自成都。爲何四川爆款頻出,成爲新一代文化勝地?在短劇所帶來的文化新增量之中,一些深諳地域文化密碼的玩家,正在拓展怎樣新的文化空間?

“三駕馬車”驅動文化新範式

紅果平臺的流量輸送,聽花島的精雕細琢,四川廣電的保駕護航,構成了《家裡家外》的破圈鐵三角。以精品內容爲基礎,爆款演員和製作團隊打底,配合極大投入的宣發,《家裡家外》的意義遠超過一部短劇本身。可以說,《家裡家外》的合作模式,爲短劇產業的平臺、出品方和地方文旅局提供了新的共贏樣本。

作爲被寄予厚望的答題者,短劇學霸聽花島意料之內地交出了一份文旅短劇的高分答卷。畢竟,她也提前踩到了每一個短劇的風口上。從可稱爲“行業範本”的女頻霸總打造,到首次提出“女性互助”;從率先將短劇卷向精品化,到首個爆款老年霸總短劇,再到如今主動向主旋律靠攏的幾次嘗試;從女頻專業戶到如今的主流敘事家,聽花島預判了每一個得分點,反覆練習,直到最後的結果呈現。

2024年初,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的通知,提到要促進微短劇與傳統文化、旅遊資源、線下經濟交融交匯,以新技術、新業態打通和創新消費場景,進一步延伸微短劇產業價值鏈。

作爲“小而美”的典範,短劇《家裡家外》除了內容本身,連經濟價值的附加題都契合得精準。它避開了著名的寬窄巷子、太古裡等地標,反而聚焦於1981年的大洪水、雙流區某軍工廠家屬院的時間和空間,並取景於小衆的公園和小巷,在懷舊敘事中激活城市記憶,植入新的消費觸點,創建新型“打卡地”。

而紅果平臺與四川省廣電局共建的“創作督導—快速過審—聯合宣發”機制更具戰略意義。這種緊密合作的戰略模式將傳統影視審查的被動防禦轉化爲主動護航,爲家庭倫理、年代地域題材構建政策安全邊際。

紅果出現精品內容並不奇怪,聽花島製作一個新的爆款並不奇怪,而這個顛覆行業生態的爆款出現在四川成都,也早有預兆。

在短劇的載體中,以川渝文化爲支點,口味辛辣的用戶與內容雙向奔赴。據悉,劇中參演的演員全都是四川籍,製片、編劇團隊中也有四川人。一方面,川渝方言的 “麻辣語境”適配短劇快節奏、強衝突的特性,形成濃郁的地方風情表達體系。另一方面,追求新鮮刺激的短劇用戶口味廣泛,也願意爲獨特的川渝風情買單。

據悉,四川省廣電影視扶持激勵政策爲企業帶來了包括提供資金支持、優化營商環境、簡化審批流程等的一攬子切實助力。回報也是可觀的,“雙十億”的文化現象在紅果平臺也頗爲罕見。由此前分賬比例可以得知,本劇的分賬已破千萬元。

文化產能升級的“四川範本”

文化產業的附加值從何而來?

追根溯源,孕育出《哪吒2》和《家裡家外》兩個長短劇爆款的成都,一直有着較好的影視受衆觀看和文化消費的基本盤。數據顯示,《哪吒2》節節攀升的2025年春節檔,成都本土票房超2.18億元,位居全國第三;網絡零售額222.7億元,增長13.6%,其中網絡服務消費183.8億元,增長14.2%。

除了驚鴻一現的爆款之外,成都的文化創作、文娛消費等氛圍濃厚,文化消費環節也多種多樣。數據顯示,2024年成都市文化藝術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2.66%,其中文化創作與表演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6.8%;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製作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82%。而在32.66%的高速增長中,實景演藝、數字藝術展、沉浸式戲劇等新形態貢獻突出。

另一方面,除了影視產品本身,其衍生品也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空間。2024年,成都市文創產業增加值突破2800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產業營收1156.84億元,同比增長15.4%。

《哪吒2》的衍生品也撬動了更大的萬億級別市場,僅天貓小黑盒平臺的手辦盲盒便已售10萬+,官方預計發貨日期顯示2025年6月30日。

這種由爆款引發的爆發式增長,也得益於系統性的產業重構。公開信息顯示,四川省正在打造“一核多極”的影視產業格局。以成都爲核心,建設中國西部影視製作基地;以峨眉電影集團、四川廣播電視臺、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成都文旅集團等爲龍頭,培育壯大本土影視企業;以四川傳媒學院、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等高校爲依託,培養影視專業人才。目前,四川省已建成影視產業園區15個,集聚影視企業超過2000家,形成了較爲完整的產業鏈,逐步形成以成都爲核心、多個市州聯動發展的產業佈局。

緊鑼密鼓的戰略也意味着政策工具箱的持續迭代,競爭優勢被進一步加強。四川省每年3億元的文藝扶持資金,可以通過“以投代補”機制撬動社會資本。更關鍵的是 "全生命週期" 扶持體系 —— 從四川傳媒學院就業率超90%的融合媒體學院的人才儲備,到四川廣電全程“保駕護航”的貼心制度,形成從創意孵化到風險管控的完整閉環。

業內人士認爲,《家裡家外》的成功只是四川省文化產業投資生命力的一個縮影,即通過將地域文化資源轉化爲標準化工業產能,政企媒三方合作實現指數級傳播,最終完成從文化認同到消費行爲的價值閉環。流量與消費共振,文化與旅行同頻,四川與成都的故事,還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