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家外》讓短劇成爲“生活流”
短劇《家裡家外》在紅果短劇平臺僅上線72小時,播放量突破10億。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對話該劇導演楊科南,探討《家裡家外》的創作思路與細節,以及未來優質短劇的發展路徑。
《家裡家外》講述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一個重組的四口之家共同奔赴和諧美好生活的故事。“不同於傳統短劇的表現情緒、放大沖突,《家裡家外》在努力向生活流的方向靠近,走寫實路線,強調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與家人之間的愛意涌動。”楊科南說。
楊科南認爲,塑造生活流,最基礎的還是建立人物關係。在他看來,劇中男主陳海清有點“耙耳朵”,雖不是霸道總裁,卻是滿分丈夫;女主蔡曉豔則是極具現代意識的“歪婆娘”,三觀正、不內耗,能鬥得過惡婆婆,也能護得住一雙子女。這樣的角色設計暗合了現代年輕觀衆對當下婚戀的期待。
除了人物關係,《家裡家外》在劇情設置上走的也是不懸浮、接地氣路線。面對困難,陳海清願意爲蔡曉豔的兒子治病而辭去副廠長職務下海經商,蔡曉豔也能在陳海清的女兒被班主任誤解時挺身而出,儘管那時的母女關係還十分緊張。這些貼近生活的劇情,展現了一家人的守望相助,也讓觀衆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治癒。
以小見大,是優質短劇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家裡家外》講的是家長裡短的家庭故事,折射的卻是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的軌跡。
1981年,長江上游四川盆地發生歷史罕見特大暴雨,導致洪災。楊科南介紹,故事開局即是一段洪災往事,立刻喚醒了觀衆的集體記憶。在四川災後重建疊加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迅猛發展,人人憋着一股幹勁。陳海清、蔡曉豔這個小家庭,也經歷了下崗潮、下海創業、成爲萬元戶……家庭生活的變遷中,折射的是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革。
據楊科南介紹,在拍攝過程中,劇組沒有選擇那些網紅景點取景,而是選取了雙流區軍工廠家屬院、青龍老電影院等極具年代特色的場地拍攝。這些小衆文旅彩蛋也爲觀衆開闢了新的打卡地,既盤活了地域文化,又帶火了當地文旅。
在楊科南看來,短劇創作要提升作品品質,要講情懷,也要追求創新性和獨家性。短劇雖短,也要短而精、小而美,以小見大,真正起到鼓舞人心、激勵社會的作用。
文/本報記者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