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民幣改革在即?學者:現行100%準備金制度待調整
陸央行數位貨幣研究所指經濟越發展越要提高數位人民幣貨幣派生能力。圖爲去年服貿會首鋼園區金融服務專題展中國人民銀行數位貨幣研究所展臺。(新華社資料照)
據微信公衆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17日消息,在2025外灘大會見解論壇「金融科技新應用與央行數位貨幣創新發展」上,中國人民銀行數位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以〈數位人民幣理論與實踐〉爲題現場發言指出,經濟越發展,就越要提高數位人民幣的貨幣派生能力。
穆長春表示,中央銀行作爲最後貸款人,隨時爲需要資金的銀行提供流動性,並通過嚴格的央行監管和存款保險機制解決抵押資產安全,同時統籌建立金融基礎設施體系爲穩定、安全的貨幣金融環境提供支撐。
回顧貨幣發展史,貨幣體系演進表現爲形態和信用的交替演進。法定貨幣體系確立是因國家信用一般優於私人信用,是歷史的自然選擇。不論技術如何變化,貨幣幣值穩定、流動性充裕,支付體系公平、安全、高效、普惠是不變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信用的支撐、貨幣流動性提升及央行保障能力的增強,使得商業銀行貨幣實質具備央行貨幣性質,二者界限日益模糊、逐步融合。
其一,在存款準備金和最後貸款人制度的基礎上,存款保險制度使得商業銀行貨幣信用大大增強。央行保障起到支持商業銀行貨幣作用。其二,移動支付技術支持儲蓄帳戶的貨幣層次下移,流動性提升進而加強資金安全性,彌補存款保險制度額度限制。其三,數位技術發展進一步提升央行對商業銀行貨幣保障能力,央行可以更好地管理風險並維護幣值穩定。在此意義上,嚴格以商業銀行負債和央行負債來進行區分不再適用。
在上述背景下,爲順應數位經濟發展要求,保障人民幣的貨幣單一性,維護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安全,也需要發行法定數位貨幣,也就是數位人民幣,並相應升級貨幣和支付金融基礎設施。
同時,考慮到商業銀行貨幣與央行貨幣的融合趨勢,在根本上解決法定貨幣與私人貨幣矛盾,既要發揮商業機構創新能力和市場力量,又要維護貨幣單一性與金融安全,大陸採用了雙層營運架構。
從2014年至今,數位人民幣經歷了理論研究、閉環試點、開放試點三個階段,已在批發零售、餐飲文旅、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日常生產生活領域逐步推廣。
數位人民幣的試點取得很大進展,同時也發現貨幣體系一些新變化,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等方面改革和升級。
在宏觀層面,目前數位人民幣由中央銀行直接負債,實行100%準備金。客戶將資金存入錢包後,資金即回籠至央行。這就要考慮,經濟越發展,就越要提高數位人民幣的貨幣派生能力。
在微觀層面,商業銀行承擔錢包管理、資金安全、支付服務及合規反洗錢等責任,而數位人民幣目前是央行直接負債,應該考慮實現責任權利一致,讓民衆和企業手握閒置不生息的資產也會失去貨幣的時間價值。
因此,爲保障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價格預期相適應,同時提升商業銀行和用戶積極性,應該升級數位人民幣計量架構,同時通過幣串和全域統一帳本等業務技術特性,爲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好貨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