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準備金制度調整呼聲漸起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漫遊 上海、北京報道

日前,存款準備金制度調整引發業界關注。

《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到:“未來,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和金融市場發展情況,進一步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好存款準備金工具的政策調控功能”。

這一背景是,當前加權平均準備金率爲6.6%,接近5%的最低水平,進一步降準空間有限,改革迫在眉睫。

《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瞭解到,存款準備金的調整將影響銀行的資金充裕程度。中證鵬元高級研究員李席豐指出,當存款準備金率提高時,銀行的可用資金減少,爲吸引存款可能會提高存款利率,以增加儲戶的存款意願。

爲什麼要改?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爲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佔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增設了專欄——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動態演進,專欄回顧了1984年以來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發展沿革。

目前,業內密切關注央行下一步改革措施。

李席豐指出,金融機構加權存款準備金率已從最高點20.1%大幅下降至當前的6.6%,離法定準備金率5%的底線較近,降準空間顯著收窄。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可以讓央行更加靈活地應對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比如適當取消5%的底線或適當下調,以優化金融機構的資金調度和管理,更好地發揮其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受訪人士認爲,在當前時點,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十分必要。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建議,應合理確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建立完善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取消5%的底線或進一步適當下調到3%,以增強市場流動性。

中國銀行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邵科告訴記者,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是適應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優化貨幣政策框架、提升宏觀調控效果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當前,我國經濟依然面臨一定挑戰,亟須加大銀行信貸支持力度,但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已降至不到7%,降準空間有限,需要通過制度改革來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調控能力,擴大信貸投放支持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另一方面,我國貨幣政策框架逐步由數量型轉向價格型,存款準備金率等傳統的數量型工具依然發揮重要作用,但作用效能、機制已發生一定變化,需要通過制度改革來進一步強化價格型、數量型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協同質效,提升宏觀調控效果。實際上,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自建立以來一直處於動態調整,未來相關改革仍將持續,不斷提升政策的質效。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任濤分析,過去,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更加註重結構性特徵,某種程度上更像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不同類型的機構適用不同的監管要求,以體現政策支持重點,不過這不利於央行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預計後續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將朝着簡單簡明的方向演進,以更好體現準備金變化與貨幣總量變化之間的聯繫。

如何影響存款?

從改革思路來看,李席豐認爲,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使得央行更好地控制貨幣供應量,平抑貨幣市場的波動,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比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增加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量,降低企業融資難度和成本,促進企業的投資和生產,從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也有助於引導資金流向國家重點支持的領域和行業,促進經濟轉型。”李席豐說。

需要注意的是,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將直接影響銀行資金的流動性,繼而影響存款利率。李席豐分析稱:“存款準備金比率調整對銀行的存貸比和流動性有影響。降低存款準備金比率時銀行繳存的準備金減少,可用於貸款和投資的資金增多,流動性增強,同時有利於信貸投放,會增加銀行存貸比,反之亦然。”

邵科也指出,從短期來看,存款準備金率上調/下調時,銀行吸收存款需要繳納的準備金將增加/減少,相應用於貸款的資金出現減少/增加,導致銀行的存貸比下降/上升;同時,存款準備金率調整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改變市場的資金供給規模,可以增加銀行的流動性水平。從長期來看,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結構可能會根據宏觀、市場、客戶等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生息資產的結構,貸款投放規模以及貨幣乘數均存在一定的彈性,對存貸比、流動性的影響或有所下降。

“針對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實施差異化的存款準備金率,或探索建立存款準備金的市場化調節機制,給予金融機構在一定範圍內的自主權;同時,改善對準備金存款付息的措施,針對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確定不一樣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田軒表示。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