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沛方/提升競爭力 不怕AI搶飯碗

前陣子黃仁勳在接受訪問時談到未來三種人(沒有主見、不懂提問、懶得學習)最容易被AI淘汰,這背後原因,不是因爲AI太厲害,而是因爲自己「不想進步」,自己不想進步的人,其實無論有沒有AI,本來就都會是最容易被淘汰的一羣,只是AI加速並放大了這件事情。

不過當這件事情在社羣上進行討論時,一些網友覺得他感受不到自己工作有受到AI威脅,也不覺得AI會影響到自己。但實際上,AI對工作的影響,會因爲產業、角色和執行項目的不同,而有「時間性」的差異。也就是它不會一下就取代所有人,而是一步步發生。在「取代工作」之前,它還會先經歷幾個階段:

一、輔助(Assist):先透過AI幫忙加速處理效率,例如整理資料、潤飾簡報、生成草稿,把一些工作的進展速度變快。

二、協作(Augment):接着AI將成爲共創夥伴,一起腦力激盪、拆解問題,它可以從零幫你發想,甚至做更多的執行,舉例來說,最近的ChatGPT,已經可以做到你告訴他你想要買什麼,它直接執行把相關產品在不同電商上的價格整理出來,並且告訴你,如果在什麼情境下,建議購買哪一種產品,直接省掉多網站來回比價的時間。

三、自動化(Automate):最後,當任務夠重複、流程夠標準,AI就有機會直接取代執行,例如OpenAI創辦人奧特曼,就曾在受訪時說到,他未來的藍圖中,工廠、礦場、港口這些本來很吃人力的工作場合,都會是自動化運作。

所以對於一些產業或職位來說(例如行銷或行政相關),他可能已經明顯感受到AI的影響,但對於某些職業(目前通常是勞力付出型)來說,他可能還沒有很明顯的感受,自然覺得好像沒那麼大的影響。但實際上,那些在上面的人,早就已經在想着如何讓AI來取代更多的工作。

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當成流程裡的「執行者」,未來很有可能會被系統取代,但如果你開始扮演「問題定義者」、「策略設計者」、「跨部門協作橋樑」,AI反而會讓你更強,因爲這些都是短期內更難被取代的角色。

因此,我覺得該問的不是「AI會不會取代我?」,而是「我在做的事情,有多少價值是無法被輕易複製的?」或者「我是不是一直停留在流程裡,沒有往決策與策略層次前進?」

AI或許不是直接來搶飯碗的,但它會慢慢收走那些人們不再願意升級的工作內容,如果選擇不變,那很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被取代,但只要願意多學一點、多問一層、多想一步,我們就可以有不同的發展與選擇機會,這個是無論有沒有AI,我們都應該要看懂的事情,並須採取對應做法,才能維持自己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