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託難題不能只靠圖書館“放娃”補位

近日,江蘇揚州、湖南衡陽、河北易縣、內蒙古包頭等地圖書館接連發布提醒,指出近期館內出現隨意丟棄書本、丟棄零食袋、小孩奔跑跳動、門口堆放外賣等行爲。還有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表示,每天都有近100名孩子被單獨留在館內。

時下,圖書館憑藉公益屬性成爲不少家長的“臨時託兒所”,但有限的場地、單一的服務與龐大的需求形成矛盾,折射出暑期託管體系的困境。

圖書館“補位”雖具溫情,卻難擔重任。其本質是文化服務場所,難以提供專業化看護與成長支持。多數圖書館僅能保障基本安全,缺乏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與興趣培養,更無法兼顧孩子個性化需求。當“寄存式託管”成爲主流,孩子們在書架間消磨時光,不僅錯失成長機遇,也加劇了公共資源擠佔,影響正常讀者服務。這種權宜之計,實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無奈映射。

暑期託管之困的根源,在於家庭、學校與社會責任鏈條的銜接不暢。家庭教育時間有限,社區資源整合不足,市場機構價格高昂且良莠不齊。多重因素疊加,導致需求涌向圖書館等少數公益場所。

破解困局,需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協同的立體化託管體系。政府應發揮統籌作用,制定託管服務標準,加大財政投入,將社區活動中心、青少年宮等場所轉化爲常態化託管陣地。學校可延伸服務鏈條,開放校園設施,組織教師志願者開展興趣課程,讓教育資源在假期持續賦能。社區應挖掘潛力,動員退休教師、大學生等羣體參與公益託管,打造“15分鐘託管圈”。企業亦可通過彈性工作制、內部託管班等履行社會責任,緩解職工後顧之憂。

此外,還需完善監管機制,確保服務質量與安全底線。通過政策引導與補貼,扶持優質社會機構參與,形成公益性與市場化服務互補格局。

暑期託管絕非小事,關乎兒童成長與家庭福祉。當圖書館不再負重前行,當社會資源被充分激活,孩子們才能擁有安全、充實、有意義的假期。(木須蟲)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