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小說】賴鈺婷/圓圈裡的自白、告解與宣揚
許恩恩《在女與公之間》書影。(圖/九歌提供)
推薦書:許恩恩《在女與公之間》(九歌出版)
《在女與公之間》是一本難度頗高的小說集。議題感重,理論思辨的成分濃烈。題材特殊少見,融合性向性別、學生社會運動、職場社交與公共行動。素材新穎,有自成一格的代表性。
作者許恩恩和小說中的敘事者,學生時期就讀社會學系,擔任過學生社會運動組織的成員,長期關注各種議題,聲援街頭抗爭……融合從高雄北漂的經驗,從爲了實現社會正義,抗議不公不義躺馬路的熱血青年志工,到進入職場,成爲廣義公部門的協力成員。
作者與敘事形象的高度疊合,參差映照,不論是有意爲之,或是寫作起手式的自我表露,《在女與公之間》的小說擬真,猶如記憶切片的回憶錄。九個看似獨立的短篇作品,統攝在作者的血肉聲腔中,讀來有如真人實錄,經變音處理的關係人訪談。
許恩恩能寫,敢寫。篇章中的女性在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羣體之間,永遠處在混沌難明、曖昧交融的需索懷疑之中。「放下性別或性向的多慮劇場」,她描繪「女性、女同志、女性主義者」,在女女競合的現實世界,遊走於性向的灰色地帶。
渴求多元性別,認同流動關係。在可用與可棄之間,揹負着道德與目光的枷鎖,徬徨於人際邊界。情慾直接,情感虛無。作者筆下的人物,猶如一個多面向、不同視角,虛構又真實的經驗總和。身上帶着傷,也帶着刀。說不清愛與被害,迎拒試探,疲於防衛抵抗,卻發現「比浪漫愛跟親密關係更困難的,就是信任」。
那是極難詮釋的扮演與剝落。是身體越赤裸,情感越虛假;言語越包裹,眼神越輕薄的荒謬劇場。許恩恩寫道:「小世界裡,衡量價值的標準,只是一種各自表述的東西。」正是這樣的領悟,讓小說中的女性得以跳脫女同志、女性主義的思維框架,迴歸單純的人際應對。
從街頭到社會,校園到職場,書中的小說人物,以社會學的理論,不斷爬梳申論社會運動的內涵。從事抗爭的人,如何「將集體意識化爲集體行動」。又如何「把現象和理論扣在一起,講出一個好故事」。如何善用進步性語言,誘惑後輩,又如何在不被邀請坐上會議桌時,「努力把桌子翻掉」。
街頭運動者有羣像,也有微觀的各自面貌。聲援抗爭的個體之間,同仇敵愾,同一陣線聯盟,彼此卻是開放流動的關係。許恩恩寫下了運動夥伴之間,關係不對等與認知落差的「運動傷害」。
《在女與公之間》行文犀利,說理鏗鏘,大量的學理論述形塑出小說人物的思辨性格。全書後記,名爲〈走進圓圈裡〉。許恩恩提到在一次女性公共事務經驗與困境的交流活動中,坐進對話圓圈的一個座位,要開口時,卻因故被主持人阻止。她說:「寫下《在女與公之間》的每一個故事,像是一場漫長的自我引導,像是我也能再說上幾句話。圓圈裡坐滿了我的小說角色,而我自己,得以坐進來了。」
要走進對話的圓圈,正視創痛,尋求理解,何等困難。圓圈裡外,多的是性與權力的硝煙戰場。愛從來不容易,傷害卻稀鬆平常。許恩恩勇於走進圓圈裡,自白、告解與宣揚。這正是《在女與公之間》觸動人心的可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