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最近車圈的兩個話題企業:小米與華爲

實在是看不懂,小米汽車賣得好,其他車企有什麼好緊張的,難道沒有小米雷軍,這些買小米汽車的客戶,其他車企就能夠拿到嗎?

我對小米這家公司一直有一個評價,小米集團是一傢俱有現代企業制度治理結構的科技企業,小米是很優秀的科技企業,但小米不是一家偉大的科技企業。

中國不可能每一家企業都有能力成爲偉大的科技企業,能夠成爲一家優秀的科技企業就非常厲害了,所以我是非常不認可那些攻擊小米的網友和博主。

中國經濟的開放和發展,需要培育出更多像小米這樣的優秀科技企業,小米這家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經營風格是可以被當做鮎魚,讓很多傳統企業和國企在市場競爭中醒悟過來,我們從小米手機、小米汽車的成功可以看到,小米是真正創造自己客戶的公司,小米的客戶不會是那些傳統企業和國企的客戶。

最近有不少所謂的“花粉”質疑華爲不直接下場造車的戰略選擇,他們認爲如果四五年之前華爲下定決心下場造車纔是最正確的決策,全力支持餘承東打造華爲汽車品牌。

這些“花粉”喜歡華爲這一點肯定沒什麼好懷疑的,但我覺得他們可能更多的是喜歡餘承東,幾年之前我在某省會城市的一個華爲旗艦店看到的問界汽車前面寫的“華爲問界”,後來華爲管理團隊在新聞發佈會上毫不留情地批評汽車業務團隊使用“華爲”商標的行爲,當時讓餘承東是有些悶悶不樂的。

最後就有了所有“界”的商標都轉讓給了相關合作的車企,堅決執行了華爲不直接下場造車的戰略,我認爲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華爲是一家偉大的科技企業。

如果大家認爲華爲汽車業務部門的競爭對手只是造車新勢力,那華爲全力實施直接下場造車的戰略沒有任何問題,而且華爲下場會把造車新勢力給碾壓了。

但是中國的汽車行業不只有造車新勢力,還有上汽、廣汽、東風、上汽、奇瑞、江淮等國企車廠,而這些車企本身在造車新勢力的競爭壓力之下就已經很吃力了,如果華爲直接造車,那這些國企車廠只有死路一條,這種結局是從中央到地方都不願意看到的。

而現在華爲汽車業務的模式,實際上是給上汽、廣汽、東風、上汽、奇瑞、江淮等國企車廠留下了一條生路,在造車新勢力的競爭壓力之下,也倒逼了這些國有車廠全面引入華爲的研發、生產和營銷管理體系,讓它們還能夠繼續在一片紅海的中國汽車行業裡活下去。

賽力斯就不用說了,這個過去生產東風小康汽車的公司,與華爲合作之前,市值只有一百多億,現在市值兩千多億,問界品牌已經成爲中國50萬元以上高端車銷量最高的新能源智能車品牌。

再看看那個快要絕望的江淮汽車,引入華爲合作體系,定位百萬級豪華高檔新能源汽車,籌集近百億元新建超級智能工廠,組建一個新的上萬人團隊。

在華爲鴻蒙智行的支持下,江淮汽車成功推出了百萬級的尊界品牌,產品上市一個月的銷量已經超過了5000輛,大部分客戶都是選擇的超100萬元配置,也就是說短短一個月銷售額就超過了50億元,這對過去毫無競爭力的國有車企江淮汽車來說就是鳳凰涅槃的逆天改命。

所以說,那些認爲批評華爲放棄直接下場造車的“花粉”是沒有真正看出華爲的格局,相信任正非一定很清楚,如果華爲下場造車去吃這塊大市場,那些國有車企真的都要全部壽終正寢了,這不符合華爲公司的整體利益,也符合國家發展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