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小說】果子離/以寫作與記憶賽跑
餘震宇《白布香江——那些父祖輩的故事》書影。(圖/二○四六提供)
推薦書:餘震宇《白布香江——那些父祖輩的故事》(二○四六出版)
餘震宇新作《白布香江——那些父祖輩的故事》,書腰兩排大字:「香江無歷史,只有故事。」這段話不免令人想起《臺灣通史》序文起首所云:「臺灣固無史也。」連雅堂這句引起爭議,然而用於香港,應無疑義。
自古以來,國史地誌關於香港的記述甚少,也無以香港冠名的地方誌,撫今追昔,想了解往日香港面貌,僅能透過《新安縣誌》的記載窺得一二。近年雖有《方誌中的古代香港:〈新安縣誌〉香港史料選》等書出版,但《新安縣誌》目前所存資料較完備的嘉慶版,編纂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成書後二十多年,鴉片戰爭爆發,香港島歸屬英國,方誌不再編修,至近年香港首部地方誌《香港志》開始編修,已是兩百年後的2019年的事了。
幸而江山代有才人出,若干有心者抱持「我在香港住、應知香港事」的心態,追本溯源,記下香港今昔二三事。而早期撰述成績最爲顯赫者,應屬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
葉靈鳳不是香港人,不諳粵語,卻將香港的草木鳥獸蟲魚和掌故風俗,運用自然科學和民俗學知識,以散文隨筆形式撰文,每篇千字左右,凡112篇,1958年結集出版。從爲香港的「香」釋名,到鴨、狐貍、木棉等動植物,以及年宵花市、除夕雜碎等習俗,均一一記述,開拓香港學的領域。
餘震宇則是近年活躍於網路的香港達人。他長期蒐集香港各地舊照片,於2012年創立「香港舊照片」臉書專頁,將所存數千張照片上傳與同好分享。不料反應熱烈,至今追蹤人數近二十萬,遂從無心插柳的業餘轉爲專業,從影像到文字,從資料蒐羅到整理撰文,多年來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敘述香港各區的掌故舊聞,進而結集出版,除了《聽講我城:香港在地故事拾憶記》,更有《壹街一個故事》系列四冊,寫下九龍、港島、新界等香港十八區的變遷。
《白布香江》是餘震宇筆耕生涯的另一嘗試,採用小說體表現,寫下1934年到1965年發生在香港的社會與經濟事件,堪稱爲某個斷代的香港社會檔案。其筆下的社會事件,多與犯罪、抗爭有關,小說記述的香港,不是吾人熟悉的,紙醉金迷、文化前衛的那個香港。彼時的香港,經濟尚未起飛,尚未躍爲亞洲四小龍。別說臺灣讀者對這些時事頗爲陌生,即令現在的香港人恐怕也不太知道。
餘震宇以庶民視角,引領讀者深入社會底層,回顧香港1930至60年代被湮沒的前塵往事。小說諸多情節皆有所本,並且附上照片和剪報證明,儘管強調僅供參考,但人名不改,情節主軸符合,大致可視爲紀實小說。若以小說寫作藝術來品評,《白布香江》的寫作技藝尚有進步空間,但以小說表現實有必要,不但可更悠遊於人物的內心世界,且以虛構細節,使情節更加引人,不受限於資料史實,下筆空間寬廣許多。
此外,把報導故事化,可吸引更多讀者閱讀,也適宜改編爲影視作品,讓被遺忘或不爲人知的父祖輩的故事,爲大衆所知,餘震宇以寫作與記憶賽跑,當知其中的鋩鋩角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