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小心!酷暑健康危機多「孕婦孩童、慢性病與高齡者」都是高風險族羣
▲酷暑不只會導致熱中暑,還可能引發脫水與炎症,對孕婦、長者與兒童等族羣健康造成更大威脅。(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臺灣近年夏季高溫頻創新高,動輒飆破攝氏36度以上的天氣已成常態,氣象專家也頻頻示警「炎夏將成常態」。然而,在熱中暑以外,還有更多不容忽視的高溫健康風險,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東京科學大學公衆衛生學教授藤原武男就指出,酷暑對健康造成的影響遠比想像中嚴重,尤其對孕婦、高齡者及孩童等脆弱族羣更具威脅。
藤原教授分析,酷暑所引發的健康問題主要來自兩大機制「脫水」與「炎症」。當人體處於脫水狀態時,細胞功能運作會受到干擾。同時,高溫環境也會加劇氧化壓力,進而引發全身性炎症反應,這些狀況不僅引發熱中暑,還可能加劇各種潛在疾病風險。
孕婦需警覺!高溫恐提前引發胎盤剝離藤原教授指出,最新研究發現,孕婦在高溫環境下,罹患「常位胎盤早期剝離」的風險會明顯上升。這種疾病是指尚未生產時,胎盤便從子宮壁剝離,可能導致母子生命危機。研究更進一步顯示,在高溫指數(WBGT)過高的隔天,發病風險顯著提高,尤其對已有妊娠高血壓或胎兒發育遲緩的孕婦影響最大。其背後機制可能與脫水導致子宮血流減少有關,進而引發子宮收縮或胎盤血栓形成,導致胎盤剝離、胎兒缺氧,甚至有死產風險。
藤原教授提醒,若孕婦出現突發腹痛或陰道出血,應立刻就醫。高溫天氣應減少外出、適當休息並補充足夠水分,有任何異常應儘速前往婦產科檢查。
糖尿病族羣與銀髮族也在高風險名單中對高齡者而言,酷暑更是無聲殺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高溫環境下也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例如糖尿病性酮酸中毒或高滲透壓高血糖症候羣等,緊急住院機率恐飆升。研究指出,當日平均氣溫達30度時,相較於22.6度時,相關住院風險上升達1.65倍,恐引發意識混亂甚至危及生命。
孩子也難倖免 腸重積與川崎病風險上升兒童同樣無法倖免於高溫傷害。報導指出,5歲以下幼兒在高溫下罹患「腸重積症」的住院機率增加近4成,可能與酷暑影響飲食習慣及腸道蠕動有關。此外,常見於嬰幼兒的「川崎病」在極端高溫下,住院風險也上升了33%。由於兒童體重與體表面積比例高,熱量散失速度快,對高溫環境的承受度遠低於成人,加上幼兒階段的健康影響可能延續至長遠未來,更需格外留意。
高溫引爆過敏與氣喘 戶外活動得多加小心不只如此,高溫還可能成爲過敏的「催化劑」。日本研究發現,在極端高溫日,因食物或昆蟲叮咬引發的「過敏性休克」住院風險增加約1.5倍;相較之下,因醫療藥品引起的過敏風險則無明顯變化,顯示環境與生活型態的變化纔是主要關鍵。
另外,藤原教授也指出,酷暑與氣喘惡化之間也存在密切關聯。在日本,氣喘多被認爲是冬季病,但全球研究顯示高溫同樣會加劇氣喘發作。數據顯示在高溫當天,氣喘住院風險上升至1.22倍,對14歲以下兒童的影響尤爲顯著,風險增加至1.33倍,這可能與氣管對高溫感應敏感,或高溫導致空氣污染物濃度上升有關。
醫療體系需提早佈局 全球應加速減碳因應未來變局藤原教授提醒,日本正面臨高齡化與人口減少的雙重挑戰,醫療系統未來勢必面臨更大壓力,若不從制度層面提早因應,單靠臨時性的對症治療恐難以支撐。他呼籲,爲了守護下一代與再下下一代的健康,全球應從公衛角度出發,加速推動減碳措施,根本性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長期挑戰。
回看臺灣,隨着夏季高溫紀錄不斷刷新,加上與日本同樣面對高齡化進程加快的現實,除了醫療系統的因應能力,民衆對於高溫健康風險的認知與預防作爲,也應儘早建立,才能在下一波熱浪來襲前,做好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