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拚接軌 聚焦保障型商品
2026年接軌IFRS 17後,壽險公司無法在收到保費時就認列收入,須透過未來提供服務逐步認列,而保險收入主要來源即爲CSM的釋出,意即爲未來預期賺取的利潤現值,並於未來財報揭露時逐步認列到損益表,CSM將是衡量壽險公司長期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
不過,所有保險公司都在銷售保障型商品,已成紅海市場,且非銀行通路的強項,壽險業務員更是難以用「利率」來說服保戶買保單。也因此,保險公司除了拚保障,還得比貼心,在大同小異的醫療、防癌、意外險等各式商品外,端出更多吸睛的附加價值,設法擄獲保戶芳心。
壽險高層坦言,比起國人長期熱愛購買的儲蓄型、理財型商品,保障型商品相對不好賣,因此,近年來壽險公司力拚商品轉型,難以避免需經歷一段陣痛期。
危機就是轉機。隨着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保障普遍不足,不少業者選擇鎖定高齡長輩所需的長照、醫療保障與養老金等方向規劃商品,讓產品更貼近目標族羣的需求。
近期國泰人壽推出的女性專屬保單大熱賣,主因藉由調查,洞悉到女性更需要藉由「與人對話」來調節情緒,特別與「心理諮商所」合作,提供保戶專屬的心理諮商服務;接下來,還要推出的男性專屬保單,也是留意到男性發生運動傷害與退化性關節疼痛的情況日漸增加,攜手「運動物理治療所」,由物理治療師協助保戶改善姿勢與動作功能。
從銷售數據締造佳績來看,這樣的策略頗具成效,創造更多的CSM,也讓保戶感覺貼心,魚與熊掌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