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AI眼鏡上市即翻車,“不是把供應鏈攢一起就能行” | 焦點分析

文 | 王方玉

編輯 | 蘇建勳

2025年開年,在AI眼鏡——這一“新物種”熱度持續攀升之際,國內的第一波AI眼鏡廠商和產品卻遭遇了“上市即翻車”的窘境。

閃極科技AI拍拍鏡和雷鳥創新V3是國內第一波發售的AI眼鏡產品,分別發佈於2024年12月和今年1月。但兩家率先量產的AI眼鏡廠商,並未迎來預期的火爆銷售。

由於種種原因,閃極AI拍拍鏡未能按期交付,廠商曾兩次對外發布《致歉函》延長交付期限。而已交付的產品也收穫了諸多差評,包括拍照效果差、藍牙功能不完善、音質差、手機連接問題等等。

最終,不少消費者選擇退貨,也讓品牌的口碑驟降。

用戶對閃極AI眼鏡的差評 來源:互聯網

另一家廠商雷鳥創新的V3產品,也遭到不少消費者的差評,問題包括產品做工差、續航短、有雜音、拍照卡頓等。有數碼媒體毫不客氣地評價稱:“閃極和雷鳥的AI眼鏡都翻車了。”

閃極和雷鳥是第一波發售AI眼鏡的國內廠商,也是率先驗證國內AI眼鏡商業化閉環的“試水者”。兩者的試水不利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做好AI眼鏡的難度,被入局者低估了。

“做好AI眼鏡的門檻和難度其實是很高的,並不是把供應鏈的東西簡單攢在一起就能成功。尤其是類似於Ray-Ban Meta的AI拍照眼鏡,做好需要大量的資源,僅拍照一個功能就需要不菲的研發投入。”某智能眼鏡公司創始人告訴智能涌現。

類似這樣冷靜的聲音,實際上不在少數。智能涌現接觸的不少一級市場投資人,並不看好AI眼鏡的創業機會,認爲這是一個“大廠射程之內”的賽道。更悲觀的聲音則認爲,AI眼鏡賽道的開創者Ray-Ban Meta的小成功(年銷量近200萬臺)只是偶發事件。

如今,兩個中國市場先行者的探索失利,在拷問着入局的國內廠商和投資人們:Ray-Ban Meta的成功,在中國市場是否可複製?

加上攝像頭,難度倍增

Ray-Ban Meta燒熱AI眼鏡賽道後,國內在2024年掀起了AI眼鏡創業潮。

耳機廠商、出海團隊、大廠高P、跨界玩家……新老團隊紛紛下場,人才和資金迅速涌入。剛過去不久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中國廠商更是在大洋彼岸上演了一場“AI百鏡大戰”。

在深圳華強北,據魅族科技前副總裁李楠公開透露,幾十個方案商正在努力中,已經把AI眼鏡方案從100美金,幹到了20美金。

玩家蜂擁和華強北入局,很容易讓人產生AI 智能眼鏡很簡單的錯覺:有Ray-Ban Meta這樣的尖子生作業可以抄,憑藉中國在消費電子領域的製造和供應鏈優勢,複製甚至超過Ray-Ban Meta似乎不是難事。

風口之下,國內的Meta跟隨者們野心勃勃。閃極科技創始人張波放出豪言,目標是“閉着眼睛完成年初出貨50萬臺,年銷售額超過6個億”。雷鳥創新也將發佈會主題定爲「Meta,Beyond」。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卻很骨感,兩個AI眼鏡廠商的宏大目標很快遭遇市場潑冷水。

一位專注硬件的投資人告訴智能涌現,AI眼鏡作爲新興賽道,實際上對技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苛刻要求:要在幾十克重的眼鏡空間裡塞下SOC、攝像頭、揚聲器、麥克風、藍牙模組等零部件,並且滿足續航、功能性的要求,難度非常高。

Meta 作爲先行者雖然跑通了供應鏈,但行業整體目前仍處於導入期,產業鏈並不成熟,供應商選擇有限。

以佔AI眼鏡成本最高的零部件SOC爲例,目前市面上只有高通爲AI眼鏡推出了專門的芯片——AR1。Ray-Ban Meta、雷鳥V3、小米AI眼鏡等絕大多數廠商都採用了該方案。而其他芯片企業專爲AI眼鏡打造的SOC芯片還未問世。

受限於供應鏈水平,AI眼鏡廠商尤其是創業公司,可發揮的空間不大。上述投資人表示,供應鏈的天花板就是小企業的天花板。中國廠商可以用Meta的供應鏈做一款類似的產品,但硬件成本不會低於Meta。

閃極曾試圖走一條低價平替的路線。其產品採用了國產SOC——紫光展銳W517方案,並把產品售價降至999元,遠低於Meta的299 美元。

但這款芯片並不是爲AI眼鏡所打造。一位產業鏈人士告訴智能涌現,展銳W517芯片發佈於2020年Q2,主要用在智能手錶上,因此在AI性能和拍照能力都偏弱。

閃極科技發佈致歉函 來源:閃極官方微博

由於對這顆國產芯片的調試不到位,閃極AI眼鏡甚至一度不能接打電話,導致大量用戶差評。閃極曾在對外公告中將鍋甩給了紫光展銳,隨後又更正了表述,並公開致歉,表示後續將持續通過OTA進行優化。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市場上對於AI眼鏡尚無清晰、明確的定義。

廣義的AI眼鏡概念,包含了純音頻AI眼鏡、AI拍照眼鏡,以及帶顯示AI眼鏡。其中,純音頻AI眼鏡結構最爲簡單,技術門檻最低,本質上就是眼鏡形態的TWS智能耳機。上文提到華強北30美元搞定的方案,就屬於AI音頻眼鏡。

而一旦AI眼鏡加入了攝像頭,考慮到信號穩定性,照片必須先保存在眼鏡本體裡,這意味着眼鏡必須包含一套可以語音交互、視頻拍攝存儲、無線傳輸的算力硬件,複雜度堪比智能手機,卻要壓縮至眼鏡的物理極限,技術難度倍增。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AI眼鏡面臨成本、輕薄、功能的不可能三角,三個條件很難完全兼顧到,推向市場的產品往往要做出犧牲。”上述投資人表示。

Rayban Meta的成功,可複製嗎?

“AI眼鏡有可能是一個100 倍的增長跟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萬億級賽道的信號,三個裡面已經出現了兩個,而且你不能等第三個才動手,出現了兩個,該動手就要動手了。”2024年末,魅族科技前副總裁李楠在一次公開發言中表示。

李楠是對於AI眼鏡賽道未來前景樂觀的代表。樂觀者認爲,未來AI眼鏡會成爲繼手機後的另一個獨立的智能終端,未來很多不戴眼鏡的人最終也會戴上它。

但更多的業內人士實際上仍存疑慮,對於這一賽道的判斷存在着明顯分歧。

反映到一級市場上,相比大模型、人形機器人,AI眼鏡賽道的熱度其實並不算高,無論是融資金額還是頻次。投資人對於創業公司的爭搶也沒那麼激烈。

多位投資人對智能涌現指出,AI眼鏡賽道在大廠的射程之內,留給創業公司的機會並不多。以華爲、小米爲代表的大廠在供應鏈、品牌力、生態上都有明顯優勢,可以對初創企業降維打擊。

Ray-Ban Meta 來源:視覺中國

更悲觀的判斷則認爲,即使小米、華爲等大廠下場,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也很難帶動國內的AI眼鏡銷量。

一位旗幟鮮明看空AI眼鏡的投資人告訴智能涌現,Ray-Ban Meta屬於墨鏡,用戶通常只在特定場合和時間佩戴,其宣稱的4小時日常續航尚能應付;但國內消費者更多是全天佩戴近視眼鏡,受限於當前技術水平,續航很難支撐,將嚴重影響消費者體驗。

此外,Ray-Ban Meta的近200萬臺的年銷量的達成有很多特殊的條件支持。除了互聯網巨頭和高端時尚眼鏡的品牌影響力外,有分析人士指出,Meta很可能承擔了眼鏡項目的虧損,以補貼產品售價和大手筆的營銷支出。

在美國Ray-Ban線下店裡,一款普通的飛行員墨鏡賣到 249 美元,同樣款式但帶有 AI 以及拍攝能力的 Meta Ray-Ban只比它多了50美元。

“我去年在美國待了比較長時間,幾乎每刷三個TikTok視頻就會看到一個Meta(Ray-Ban)的廣告。危險的是,你可能不知道它是怎麼起來的。所以當你做類似產品時,可能沒有那麼大的流量投放成本或能力去做同樣的規模。” 五源資本合夥人孟醒在近期的一次播客節目中提到。

目前國內AI眼鏡廠商中最被寄予厚望的廠商之一是小米,其首款產品已經獲得了入網許可。智能涌現此前曾獨家報道,對於這款產品的出貨量,雷軍的預期“在三十萬臺往上”。

從已透露的信息來看,小米的AI智能眼鏡針對中國用戶的使用場景、習慣和消費水平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適配,但其能否讓中國消費者買單,在迥然不同的市場中複製Meta的成功仍有待時間證明。

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包括小米AI眼鏡在內的國內AI 眼鏡產品將集中上市。AI眼鏡到底是萬億級風口,還是一個特定市場偶發的成功案例,屆時或將有一個初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