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眼鏡廠商競逐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產業鏈上市公司受益邏輯全解析
一、WAIC 2025 AI 智能眼鏡參展概況與新品爆發
本週末召開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上,端側 AI 設備成爲焦點,超 15 家廠商參展 AI 智能眼鏡領域,8 款新品完成現場發佈或官宣量產計劃。其中,阿里巴巴、Rokid、小米等頭部企業的產品引發行業震動,標誌着中國 AI 眼鏡市場進入技術突破與生態競爭並行的新階段。
1. 核心參展廠商與新品動態
阿里巴巴:發佈首款自研夸克 AI 眼鏡,採用高通驍龍 AR1 + 恆玄 BES2800 雙芯片架構,集成支付寶 “看一下支付”、高德 AR 導航、淘寶比價等生態功能,預計年內上市。
Rokid:展示新一代 Rokid Glasses Pro,重量降至 49 克,支持多模態大模型交互,全球定金訂單已突破 25 萬臺,6 月底啓動批量交付。
小米:AI 眼鏡工程機亮相,採用雙芯雙系統設計(高通 AR1 + 恆玄 2700),續航達 12 小時,支持米家生態設備聯動,計劃 2025 年 Q3 量產。
李未可科技:攜 City AI 眼鏡、View AI 拍攝眼鏡等三款產品參展,主打 “無感交互” 體驗,已與瑞聲科技合作實現智能降噪和骨傳導音頻技術突破。
雷鳥創新:發佈雷鳥 V3 Pro,搭載雙 1200 萬像素攝像頭,支持 4K 視頻錄製,售價下探至 1799 元,目標年銷量突破 10 萬臺。
2. 國內廠商競逐格局與慘烈程度
當前國內 AI 眼鏡市場呈現巨頭卡位 + 垂直廠商突圍的雙軌競爭態勢:
頭部陣營:阿里、小米憑藉生態整合能力快速搶佔消費級市場,阿里通過支付寶支付閉環構建壁壘,小米則以米家物聯網生態爲核心優勢。
垂直廠商:Rokid、李未可聚焦技術差異化,Rokid 通過 AR 顯示技術實現 “輕量化與高性能” 平衡,李未可則深耕 AI 語音交互算法,與科大訊飛聯合優化方言識別精度。
價格戰初現:主流產品價格從 2024 年的 2500-4000 元區間,下探至 2025 年的 1500-2500 元,小米、雷鳥等品牌通過規模化生產壓縮成本,行業毛利率同比下降 8-12 個百分點。
二、頭部廠商研發進展與產品特性深度解析
1. 李未可科技:AI 交互技術的先鋒
研發階段:已完成第三代產品迭代,2025 年 6 月發佈的 City AI 眼鏡已實現量產,月出貨量突破 5 萬臺。
產品特性:
音頻革命:採用瑞聲科技 ACC 算法智能降噪,骨傳導揚聲器漏音率低於 30dB,可替代傳統 TWS 耳機。
AI 能力:接入 DeepSeek-R1 大模型,支持實時翻譯(覆蓋 12 種語言)、會議紀要生成(準確率 > 95%)及健康監測(心率、頸椎姿態分析)。
產業鏈協同:
上游:與舜宇光學合作定製光波導鏡片,成本較進口方案降低 40%。
中游:委託歌爾股份進行整機組裝,產能爬坡至 10 萬臺 / 月。
下游:通過博士眼鏡線下門店鋪設體驗終端,2025 年 Q2 渠道覆蓋率達 60%。
2. 小米集團:生態整合的破局者
研發階段:AI 眼鏡工程機已通過內部測試,計劃 2025 年 Q3 量產,首批備貨量 30 萬臺。
產品特性:
雙芯架構:高通 AR1 芯片負責圖形渲染,恆玄 2700 芯片處理語音交互,功耗降低 35%,續航達 12 小時。
生態聯動:深度整合米家 IoT 系統,可通過語音指令控制智能家電,支持與小米汽車的車機系統無縫連接。
產業鏈協同:
上游:恆玄科技獨家供應 BES2800 音頻芯片,訂單金額超 5 億元。
中游:立訊精密承接主板製造,良率提升至 98.5%。
下游:小米之家門店設立專屬體驗區,配合 “以舊換新” 政策推動市場滲透。
3. 阿里巴巴:生態閉環的構建者
研發階段:夸克 AI 眼鏡已完成研發,進入小批量試產階段,預計 2025 年底正式發售。
產品特性:
支付創新:首創 “看一下支付” 功能,通過支付寶風控系統實現 “被盜即賠”,支付成功率達 99.99%。
場景穿透:高德 AR 導航可在騎行時投射箭頭指引,淘寶比價功能支持 5 米內商品識別,準確率超 90%。
產業鏈協同:
上游:藍思科技獨家供應納米微晶玻璃鏡片,成本降低 25%,透光率提升至 92%。
中游:與富士康合作建設自動化產線,目標產能 50 萬臺 / 月。
下游:通過盒馬鮮生、銀泰百貨等線下場景進行場景化營銷,計劃 2026 年覆蓋 3000 家門店。
智能 AI 眼鏡終端產業鏈全景解析與核心企業圖譜(合作廠商深度補充版)
一、顯示光學:技術路徑分化與國產替代加速
1. 光波導與 BirdBath 方案
水晶光電(002273.SZ)
全球唯二能量產衍射光波導鏡片的企業,已與 5 家以上 AI 眼鏡廠商達成合作,包括小米 AI 眼鏡(獨家光波導模組供應商)、微軟 Hololens(衍射光波導方案)、Rokid Glasses Pro(反射式光波導)、李未可(幾何光波導)及雷鳥創新(混合光波導),全球市佔率超 30%。2025 年承接小米 20 萬臺訂單,AR 業務營收預計同比增長 200%,佔總收入比重從 4.78% 提升至 10%。
技術突破:反射式光波導方案應用於雷鳥 X5 Pro,Micro OLED 產線投產適配輕量化需求,微棱鏡與濾光片毛利率提升至 31.57%。
歐菲光(002456.SZ)
爲小米 AI 眼鏡獨供攝像頭模組(索尼 IMX681 傳感器),並佈局 LCOS 光波導模組與 BIRD BATH 雙目光機方案,技術可直接遷移至 AI 眼鏡。此外,其車載攝像頭技術與華爲智能汽車業務形成協同,間接參與華爲 AR-HUD 研發,未來有望切入華爲 AI 眼鏡供應鏈。
藍特光學(688127.SH)
半導體應用類產品(高精度玻璃晶圓、TGV)進入閃極、雷鳥創新、Rokid等 AI 眼鏡供應鏈,月產能千萬級,適配光波導鏡片的納米級刻蝕需求。其玻璃晶圓產品經深加工後製成的光波導片,可用於 AR 頭顯等頭部智能穿戴設備的成像模組,與康寧、舜宇光學等合作開發輕量化光學方案。
產能擴張:微棱鏡產品已通過 A 客戶(蘋果)驗證,預計 2025 年 AR 光學模組出貨量佔全球 25%。
歌爾股份(002241.SZ)
爲Rokid Glasses Pro 提供 IMU 傳感器及整機組裝服務(市場份額超 50%),並與字節跳動、阿里合作開發下一代 AI 眼鏡,在光波導材料、微納結構加工等關鍵技術路線上取得突破。青島 AR/VR 產業園投產,AI 眼鏡模組月產能提升至 20 萬臺,良率達 98.5%。
2. 微顯示技術:Micro LED 與硅基 OLED 競爭
韋爾股份(603501.SH)
CMOS 傳感器龍頭,爲 AI 眼鏡提供眼球追蹤與 SLAM 功能的定製化解決方案,LCOS 產品進入 Meta、亞馬遜供應鏈,並與高通 AR1 平臺深度適配,縮短廠商研發週期。其車載攝像頭技術與華爲智能汽車業務形成協同,未來有望切入華爲 AI 眼鏡供應鏈。
清越科技(688496.SH)
硅基 OLED 領域國內領軍者,0.39 英寸產品已量產出貨,應用於傳音 ARPocketVision 眼鏡及無人機 FPV 顯示,與小米、Rokid 在工業級 AR 眼鏡領域合作,2025 年 AR 業務收入佔比預計提升至 15%。0.71 英寸硅基 OLED 通過艾睿光電認證,用於工業紅外瞄準設備。
華燦光電(300323.SZ)
京東方控股後,6 英寸 Micro LED 生產線實現量產,月產能 1000 套(RGB),產品應用於雷鳥創新 X3 Pro、李未可 AR 眼鏡,2025 年規劃產能翻倍。其三色鍵合堆疊技術、量子點熒光粉材料技術提升顯示質量,MicroLED 在小尺寸屏幕應用上展現高亮度、低耗能優勢。
二、主控芯片:雙芯架構成主流,算力與功耗平衡成關鍵
恆玄科技(688608.SH)
BES2800 芯片採用 6nm 製程,集成多核 CPU/GPU、NPU,爲阿里夸克眼鏡提供 “高通 AR1 + 恆玄 BES2800” 雙芯方案,續航提升 30%,2025 年預計出貨量超 500 萬顆。新一代 BES2900 芯片集成 Wi-Fi 6、ISP 及 4TOPS NPU,支持本地化 AI 推理,下半年量產,合作廠商包括小米、Rokid。
全志科技(300458.SZ)
V821 芯片支持低功耗與微型化設計,已應用於小米生態鏈 AI 眼鏡,新一代 V881 芯片支持 1200 萬~2000 萬像素拍攝與 4K 視頻錄製,2025 年下半年發佈,合作廠商包括華爲、OPPO。
三、ODM 與結構件:規模化量產與材料創新
佳禾智能(300793.SZ)
爲影目科技 INMO GO2、瑞歐威爾工業級 AR 眼鏡提供 ODM 服務,東莞子公司更名 “佳禾元啓” 聚焦 AI/AR,2025 年 Q2 智能眼鏡銷售額佔比達 25%,合作品牌超 3 家。
長盈精密(300115.SZ)
MIM 金屬結構件供應商,爲小米 AI 眼鏡提供鈦合金鉸鏈,重量較 Meta 方案減輕 20%,壽命超 10 萬次,2025 年 AI 眼鏡結構件收入佔比預計達 35%。與蘋果、華爲在摺疊屏鉸鏈領域合作,技術可遷移至 AI 眼鏡。
四、主板、存儲與電池:核心組件國產化加速
東山精密(002384.SZ)、鵬鼎控股(002938.SZ)
AI 眼鏡主板核心供應商,鵬鼎控股爲 Meta Ray-Ban、小米 AI 眼鏡提供主板,單機價值量超 30 美元;東山精密爲華爲 AR-HUD 提供 FPC,技術可遷移至 AI 眼鏡。鵬鼎控股 2023 年來自蘋果的銷售額佔比高達 79.95%,深度參與蘋果下一代 AI 眼鏡研發。
佰維存儲(688525.SH)
ePOP 產品應用於Meta、Rokid、雷鳥創新、Google、小米等品牌智能眼鏡,2025 年智能穿戴存儲業務收入預計增長 50%。爲 Ray-Ban Meta 提供 ROM+RAM 存儲器芯片,是國內的主力供應商,合作廠商超 5 家。
德賽電池(000049.SZ)
爲Meta Ray-Ban 眼鏡獨家供應 2.7g 超輕鋰電池,30 分鐘充電 50%,循環壽命超 1000 次,適配雙芯架構高功耗需求。與小米、阿里洽商合作,2025 年預計出貨量超 300 萬塊。
五、終端解決方案與渠道:生態競爭白熱化
博士眼鏡(300622.SZ)
與雷鳥創新成立合資公司,合作研發新一代 AI 眼鏡,首款產品將於 2025 年底發佈。同時與華爲、Rokid、星紀魅族等品牌合作,全國 60% 門店鋪設體驗終端,2025 年 Q2 智能眼鏡銷售額佔比 25%,轉化率超 30%。
創維數字(000810.SZ)
與京東方合作開發 Micro LED AR 眼鏡,集成創維酷開系統,主打家庭娛樂場景,2025 年 Q3 量產,合作廠商包括華爲、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