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猛禽遷徙路 墾管處:韓國繁殖族羣與墾丁過境族羣具直接連結
今年過境恆春半島的赤腹鷹突破40萬隻,創下30多年的調查紀錄。圖/墾管處提供
深化東亞地區猛禽遷徙研究與保育合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昨在高雄師範大舉辦臺韓猛禽研究與保育交流會,探討赤腹鷹及灰面𫛭鷹的遷徙生態與保育策略。墾管處表示,近年臺韓合作以衛星追蹤技術發現,部分灰面𫛭鷹從韓國北部繁殖地出發,沿東岸南下經臺灣再往菲律賓越冬,證實韓國繁殖族羣與墾丁過境族羣間具直接連結,爲跨國保育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臺灣位處東亞遷徙線交會樞紐,每年秋季有數十萬只猛禽受氣候與地形導引,在恆春半島上空形成壯觀「萬鷹齊飛」景象。
「今年赤腹鷹調查數量已突破40萬隻,刷新30年來觀測紀錄」,墾管處長陳乾隆說,墾丁不僅是臺灣自然寶庫,更是東亞猛禽遷徙重要樞紐,透過臺韓交流,看見跨國合作力量,未來以保育爲橋樑,串聯東亞天空,讓每隻猛禽能安全完成遷徙旅程。
墾管處指出,灰面𫛭鷹是中型猛禽,棲息在森林間,以小型哺乳類與昆蟲爲主食,是東亞遷徙性指標物種。過去因獵捕及標本需求曾導致族羣下降,隨墾丁國家公園設立及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透過宣導、執法與社區協作,族羣逐步回穩。
墾管處從1980年代起推動長期監測與教育推廣,建立完整的調查資料庫,併成爲東亞—澳洲遷飛路線夥伴關係(EAAFP)重要觀測節點。未來以科學監測爲基礎,持續推動國際研究合作、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結合,促進公衆參與,推動在地永續發展。
這次交流會,首次邀請臺韓雙方學者對「跨國研究連結」、「技術經驗分享」及「生態教育推廣」三大主軸,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應用。
嘉義大學教授蔡若詩分享草鴞的田野調查與夜行性猛禽監測技術;韓國首爾大學教授崔昶溶及慶熙大學教授金漢圭介紹赤腹鷹與灰面𫛭鷹的繁殖現況與族羣監測成果,揭示北亞繁殖地與南亞越冬地間的遷徙關聯。
墾管處指出,安排臺韓學者與民衆座談,透過討論與經驗交流,深化社區參與,讓公衆對猛禽保育議題認識,展現科研與教育結合的在地實踐。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辦臺韓猛禽研究與保育交流會,邀集臺韓學者共同研討遷徙猛禽保育策略,促進東亞區域跨國合作。圖/墾管處提供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長陳乾隆說明,每年秋季吸引衆多賞鳥與攝影愛好者齊聚墾丁觀賞猛禽遷徙,此次交流會更是推動臺韓保育合作的新起點。圖/墾管處提供
臺、韓學者與民衆面對面座談,分享研究成果與保育經驗,深化社區參與與生態教育推廣。圖/墾管處提供
每年秋季數十萬只猛禽飛越恆春半島上空,形成壯觀「萬鷹齊飛」景象,展現臺灣作爲東亞遷徙樞紐的生態重要地位。圖/墾管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