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6月遇紫斑蝶遷徙高峰 墾管處籲放慢車速避免路殺
墾丁國家公園6月將迎來新一波紫斑蝶遷徙高峰,飛越臺26線南灣段與屏200縣道等路段,墾管處呼籲駕駛人放慢車速,避免路殺。(墾管處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國家公園6月將迎來新一波紫斑蝶遷徙高峰,墾管處與蝴蝶志工呼籲駕駛人放慢車速,共同守護這羣天空中的旅人。(墾管處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國家公園6月將迎來新一波紫斑蝶遷徙高峰,飛越臺26線南灣段與屏200縣道等路段,墾管處今(25)日呼籲駕駛人放慢車速,避免路殺,共同守護這羣天空中的旅人。
墾管處表示,紫斑蝶非特有種,也未被列爲保育類野生動物,卻與墨西哥帝王斑蝶同爲全球少數會大規模越冬遷徙的蝴蝶種類。臺灣原有5種紫斑蝶,包括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端紫斑蝶,以及在1960年代突然消失的大紫斑蝶,僅留下一隻雌蝶標本存於林試所,這不僅是一場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也是一場文化記憶的流失。
墾管處說,2021年夏天意外目睹大量紫斑蝶過境,卻慘遭路殺的畫面,當時恆春半島尚無紫斑蝶生態資料,墾管處自此負起紫斑蝶保育工作,結合學者專家、民間單位與社區解說員,建構紫斑蝶生態資訊與保育監測網,補足臺灣紫斑蝶調查所缺的恆春半島拼圖。
墾管處指出,2024年紫斑蝶棲地調查發現,南灣路段的紫斑蝶主要來自核三廠,更發現核三廠內小紫斑蝶的幼蟲食草「盤龍木」生長繁茂,意外成爲其重要繁殖地。爲減少紫斑蝶路殺風險,墾管處與核三廠合作,在覈三廠與臺26線公路交接處,架設蝴蝶防護網,並簽署紫斑蝶保育合作備忘錄,實踐跨機關協力生態保育模式。
墾管處表示,國家公園紫斑蝶保育運動,正悄悄改變地方與自然的關係,經長年推動生態旅遊與解說制度,滿州、社頂、九棚、港口等地,出現一批批熱情的解說員,他們不僅說故事,更用行動守護着紫斑蝶和其他本土蝶類。
社頂部落多年來投入蝴蝶監測,更以此發展出「彩蝶繽紛慢遊行」生態遊程,帶領遊客探索蝴蝶生態。在社頂長大的解說員鄔甫盛回憶小時候抓蝶換錢,他說,當年抓一隻黃裳鳳蝶可賺35元,而做工一天才8元,小孩整個暑假都在抓蝶。但如今他已轉型爲守護蝴蝶的公民科學家,去年他受託觀察大白斑蝶的生活史,原可輕鬆在自家庭院進行,但卻選擇走進野外,從41顆卵觀察到最終19顆成功羽化,蒐集到極爲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墾管處表示,正規畫展開紫斑蝶的遺傳多樣性研究,試圖從基因中追溯大紫斑蝶的消逝軌跡,預防其他物種步入同樣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