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關26.17億,今天,這家VC募集了一隻新基金
在一級市場募資端呈現複雜多變之時,一家早期VC機構迎來了好消息。
7月16日,投中網獲悉,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先導創業”)正式完成首關,規模26.17億元。
這家早期機構,何以締造一隻首關規模超26億元的基金?答案在於: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終至厚積薄發。
“十年磨一劍”,新基金專注AI
拉長時間鏈條來看,早在2013年,硬科技還是市場上的“非共識領域”時,中科創星就專注於該領域的投資,並且一干就是10餘年。
當行業共識向硬科技聚焦,長期深耕和深厚積累的價值顯現,中科創星也因此贏得了許多LP的認可與支持。
在這次募資中,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基金、浦東創投作爲基石LP,出手中科創星;現場,中科創星與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基金、浦東創投、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上海科創基金、寧波開投、台州科創、西科控股等19家首關LP進行簽約。
這不是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第一次出資中科創星。早在2023年9月,中科創星發起北京三期基金時,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就積極出手。彼時,北京三期基金首關完成,終關總規模達到33億元。
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則在上海浦東註冊,存續期8年,重點投向以人工智能爲核心的物質、能量、信息、生命、空間產業領域的硬科技項目。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表示,新基金迅速完成首關,是源於中科創星正確的戰略方向,即十餘年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投硬”;也是業績與能力的驗證,疊加前瞻性的投資佈局,共同贏得了市場認可。
新基金也將突出“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特徵:在資金分配上,70%的資金用於“從0到1”階段的原始創新;30%的資金投資於成長類項目,助推技術“從1到10”的熟化應用。
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之外,其餘LP也頗具看點。
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基金、浦東創投、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上海科創基金等,均代表了上海國資系基金。
今年以來,上海不斷加碼人工智能。
作爲國家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上海深入貫徹“人工智能+”行動,加快打造智能終端、具身智能、科學智能等5個關鍵生產力工具,形成產業創新、場景賦能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稍早前,上海市投資促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關於強服務優環境進一步打響“投資上海”品牌的若干舉措》提出,“用好1000億元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加大對重點產業戰略性項目和產業鏈核心關鍵環節投資力度”。
此次,上海國有資本與中科創星合作,不僅是藉助專業之力,實現資源互補,更是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下的戰略共振。
從算力底座到產業生態,“天使捕手”何以煉成?
對於人工智能,中科創星從光子和半導體等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起步投資。作爲“硬科技”理念的提出者,中科創星從2013年創立起便開始佈局光子技術,2014年開始投資光電芯片和半導體,2016年開始投資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逐步勾勒出以“算力”爲核心特色的“人工智能+”產業版圖。
截至目前,中科創星孵化並投資了智譜AI、智元機器人、馭勢科技、中科聞歌、開源中國、紫東太初、清程極智等一批行業標杆,覆蓋大模型、機器人、AI Infra等關鍵賽道。
以智譜AI爲例,中科創星是其最早期的機構投資人之一。2019年6月,智譜AI成立僅兩個月,中科創星便天使輪投資,成爲名副其實的“天使捕手”。
同樣,自動駕駛獨角獸——馭勢科技,也在誕生之初便獲得中科創星青睞。2016年6月,馭勢科技成立僅4個月即完成8000餘萬元天使輪融資,中科創星與多家機構等共同押注,並在後續輪次持續加碼。
馭勢科技招股書顯示,中科創星作爲第二大外部機構股東,持股比例達5.94%,僅次於第一大外部股東格靈深瞳的7.89%佔比。
在上述人工智能標杆項目中,中科創星幾乎總是最早洞察價值、果斷出手的投資機構。這源於其對硬科技底層邏輯和產業生態的深刻理解。
比如清程極智,在投資後,中科創星指出,其核心團隊在大模型“出圈”前就已具備在國產芯片上做訓練優化的能力,是國內少數掌握“底層編譯器—並行加速—推理引擎”全棧技術的團隊,可有效填補AI Infra在編譯器、並行訓練與推理系統等核心軟件上的空白。近期,清程極智亦完成了新一輪過億元融資,吸引了多家產業界資本注資。
出手上海獨角獸企業——智元機器人後,中科創星也將其定義爲人形機器人整機賽道的“旗艦項目”,並圍繞靈巧手、關節、傳感器等上游關鍵零部件配套進行佈局,構建產業鏈協同。
算力、數據、算法作爲人工智能三大基石,缺一不可。
“近兩年,算力作爲最底層、最確定的賽道,中科創星系統佈局了光子計算、存內計算、量子計算等算力基礎設施。以及可控核聚變等未來能源;同時,在模型層出手智譜AI等頭部企業,在數據層覆蓋多類傳感器與數據源。”
隨着“推理放量”成爲提升社會生產力的新引擎,中科創星將重點加碼推理算力及其配套基礎設施,搶佔“AI賦能千行百業”的下一波浪潮。
項目遴選標準上,米磊明確稱:技術需具備高壁壘、稀缺性且可快速工程化;賽道在未來5–10年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兼具知識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超前孵化”+“深度孵化”,中科創星重新定義孵化器
此次註冊於上海的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將繼續關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關鍵“卡脖子”技術,以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的關鍵核心技術。
對於上海,米磊表示,上海是國際化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特別在半導體、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儲備豐富;浦東作爲上海科技企業最密集區域,已形成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硬核產業集羣,配套完整。
由此,在新基金啓動前,中科創星於2023年底在上海浦東設立高質量孵化器,以“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爲理念,將重新定義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目標是,助力企業發展過程中最難的一步——“從0到1”的原始創新。
具體來說,“超前孵化”是在技術成熟度1-3級就從原理、論文階段介入,與科學家共同完成概念驗證;“深度孵化”是把實驗室成果直接接進市場,參與團隊組建、產品研發、商業落地,打通PI→IDEA→IP→IPO的全鏈條,推動頂尖科技成果率先實現產業化。
目前,中科創星打造的這一孵化模式已初見成效:
原集微、華科冷芯等7個項目進入到“超前孵化”或“深度孵化”階段。其中,2024年中科創星關注到二維半導體技術的巨大潛力之後,就與復旦大學包文中教授團隊開始探討二維半導體集成電路商業化的可能性。在完成概念驗證後,決定對原集微展開深度孵化,協助該團隊於2025年初組建創業團隊,現已完成對原集微的兩輪早期投資。今年4月,包文中和周鵬教授聯合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佈製備出世界集成度最高的二維半導體處理器 “無極”,未來有望替代傳統硅基芯片。
爲了讓“超前孵化”與“深度孵化”真正發生“化學反應”,中科創星在科創生態上,還打造了“好望角”科學沙龍。目前,已舉辦量子、RISC-V、可控核聚變、精準醫療等4場跨界對話,把科學家、創業者、投資方匯聚一堂,通過交流碰撞科學思想火花。
當別人做“空間+服務”時,中科創星正通過高質量孵化器+基金投資,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把自己錘鍊成一支既懂科學又懂產業的“硬科技特種部隊”:超前半步發現價值,深度一公里陪跑到底,並敢於用真金白銀陪伴,最終推動知識價值釋放出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孕育出一批源自本土的硬科技冠軍企業,爲中國科技創新持續注入“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