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平均延誤3.5年 14因子最危險

全臺約35萬人失智,醫師指出,若出現記憶力減退、判斷力減弱等10大警訊,應立即就醫評估,日常生活可透過改善14個風險因子,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發生。(李念庭攝)

超高齡社會來臨,國內失智人口持續攀升,若家中長輩出現記憶力衰退、判斷力下降等10大警訊,就應儘早就醫評估,把握黃金期治療。專家提醒民衆,平時要增加社交互動,透過改善14個風險因子,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發生。

衛福部統計,我國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7.99%,全臺約35萬人罹失智症,推估2041年失智人口將逼近68萬人。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說,許多長者出現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變差時,常以爲只是正常老化,直到方向感變差、記憶力衰退、情緒起伏等才就醫,平均延誤約3.5年。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胡朝榮指出,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佔6成最多,阿茲海默症又可分爲6期,其中第3期爲輕度認知障礙,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堆積、引起症狀;第4期轉爲輕度失智,症狀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

胡朝榮指出,阿茲海默症從輕度認知障礙惡化至輕度失智,平均僅需3到5年,每年約10到15%病友會進展成失智症,此階段是治療介入的黃金期,應儘速就醫評估。由於失智不可逆,早期診斷是關鍵,隨着新藥出現,部分輕度認知障礙、輕度阿茲海默症者也迎來治療轉機。

徐文俊表示,當長輩出現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計劃或解決事情困難、無法勝任熟悉事務、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及空間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物品亂放無法找回、判斷力減弱、不參與社交活動、情緒個性明顯改變等10大警訊,就應儘速就醫。

徐文俊建議,日常生活透過改善14個風險因子,有助預防或延遲45%失智症發生,包括提升教育程度、矯正聽力與視力、控制高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維持健康體重,預防憂鬱、避免腦部外傷、避免抽菸、避免過度飲酒,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好社交互動、遠離空氣污染。